二、志愿军第50军战斗力曾被低估的客观原因
志愿军第50军战斗力曾被低估,不仅仅是因为“受起义部队背景的影响”,廖锋先生所说的“作战准备仓促”问题,确实存在。
第50军北上中朝边境前,部队分散在湖北、河南等地执行水利、生产、剿匪、营房建设等任务,其中多数部队在湖北江汉平原洪泛区从事筑堤防洪及开荒生产,完全没有参加朝鲜战争的战前准备:
兵员锐减--全军刚刚经过精简整编,由5.8万余人减至3.3万余人。
干部缺编--部队1948年10月起义不久,多数军官和一部分士兵共2490人被送往东北军政大学学习,编为东北军大第11期第5团。1949年9月下旬,起义学员毕业后,分配方案临时改变,只有575名学员分回第50军工作,其余毕业学员分配到第四野战军其他10个军。虽然,东北军区为这支起义部队分批调来几百名老部队的干部,但多数是政治工作干部,军事指挥员缺额很大,机关特别是各级司令部缺额更多。部队入朝时,军部缺副军长和副政委,3 个步兵师缺2 个师长、2个副政委、3 个司令部副参谋长、2个政治部副主任、2 个供给部长,团以下就更不用说了。还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军事指挥员是从起义士兵中刚刚提拔起来的,缺少指挥经验。
火炮装备不足--曾泽生率部起义时,曾经从兵团司令官郑洞国手里骗来一个榴弹炮营,但在1949年南下参加解放战争后,因进入鄂川山区作战,作轻装处理了。进入四川作战期间,第四野战军首长曾经有过明确指示,要将缴获的装备物资尽量让给一野和二野的老大哥部队。为这事,在成都战役期间,军政委徐文烈还批评过比自己资历老得多的另一位军领导。虽然,成都战役后部队有所缴获,但得到的无后坐力炮等火炮,在回师湖北后,又支援华东部队用于解放舟山群岛去了。据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政治部1954年编印的《中国共产党第五十军第一届党的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之初,全军总共只有山炮16门、美式4.2英寸化学迫击炮10门、八二迫击炮45门,反坦克火器根本没有,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大兵比起来,就像“叫花子”!
正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1950年9月下旬,第50军接到中央军委的紧急命令后,迅即收拢部队,移交农业生产基地和丰收在望的金秋果实,全军分别从汉口、花园及驻马店登上火车,连夜仓促北上。
廖锋先生的文章提到,第50军到达东北后,“是当时东北地区5 个军中唯一没有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建制序列的部队。而是直接接受东北军区指挥,……甚至到10月21日志愿军13兵团首长要求调一个军至安东地区维护后方交通线安全并作为志愿军预备队时,中央军委从千里之外的天津把正在从事生产的66军匆忙调来没,也没有动用鸭绿江边的50军”。
据我采访得知的情况,第50军于10月上旬抵达吉林西丰、辽源、海龙、磐石地区集结后,按照东北军区最初的指示,部队当年不参战,准备成建制地改为炮兵。岂知,部队刚把现有装备交上去,10月24日晚10点,军政委徐文烈突然接到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的电话,命令第50军迅速恢复原装备,即刻乘已经派来的火车向中朝边境紧急开进。
第一列火车刚到安东,部队在没有地图,没有翻译,没有作战动员,一切供给全无准备的情况下,又接到上级的命令:立刻过江,参加第一次战役。
1950年10月25晚,第50军148师和149师分别由辑安、安东跨过鸭绿江,随后,军部及第150师也从安东跨过鸭绿江,仓促参加抗美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