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人学院>市场营销>

跳出小时代式成功学的 《大圣归来》

来源:第一财经 时间:2015-07-17 15:17:00

跳出小时代式成功学的 《大圣归来》

        逆袭,是电影的标配套路,屡试不爽。刚刚上映的《大圣归来》也有一个逆袭的故事,且戏外比戏里更精彩!

        今年6月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大圣归来》第一次在国内做媒体点映就展露惊艳之相。《黑客帝国》的制作人安德鲁·梅森如此评价:电影的形象非常生动,猴子的设计也能被大众接受,算得上是很诚恳的褒奖了。

        但得知电影定档7月10日后,更无人看好其前(钱)景了。毕竟,同期上档的是两部强势粉丝电影——《栀子花开》和《小时代4》,它们的共同特点,一是定位年轻族群——电影院的主力消费者;二是资金充足、资源充分,且极擅营销,自带话题和各种噱头。而中国的电影市场,这几年的态势一向是炒作为王,口碑和票房就像两条平行线。

        可就是这部排片率只有一成、拿不出资金做宣传的片子,凭借着“自来水”(自愿水军之意)的口碑刷屏,票房硬是逆生长:第二天比第一天涨70%,第三天又比第二天涨了40%,最终3天过亿;同时其豆瓣电影评分高达8.8分,创下国产动画的全新历史纪录。逆袭,颠覆了媒体对“票房电影”的思维程式,也颠覆了现有动画电影市场的“吸金”模式。

        非常振奋人心,且来的时机恰好。它始于票房的逆袭,更是初心的逆袭。导演田晓鹏和他的团队8年本分踏实地原创,为浮躁的中国电影市场上了生动的一课:原来,中国动画的水准和好莱坞差了并不是100年;原来,即使是在极为逐利、不惜拿《小时代》式的成功学混淆逻辑的场域里,朴素的价值观仍然为主流所拥抱,并且被市场所验证。

        《大圣归来》的好,是横轴意义上的好,很大程度上缘于对手的差。这还得从中国动画片的发展历程说起。

        动画电影一直是中国人的一块心病,皆因它有着太过辉煌的历史。上个世纪20年代初,“万氏兄弟”就拍摄成功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短片《大闹画室》。要知道,沃尔特·迪士尼桌子上的那只米老鼠诞生于1928年。

        计划经济时代,以美影厂为代表的“中国学派”自成体系,创作出一系列的精品。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里少不了《哪吒闹海》《天书奇谭》《三个和尚》这样的经典,而“中国学派”的集大成者《大闹天宫》,曾于1983年在巴黎12家影院联合首映,仅仅一个月,观众就达10万人次,被法国人称为“动画片真正的杰作”。

        江郎才尽最令人唏嘘,随着一批老艺术家的离世,再加上整个市场的开放,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动画电影已停滞不前,老本耗尽。剪纸、木偶、水墨画、皮影、折纸等传统手工活濒临失传,而真空之下,日本动漫和好莱坞动画又杀将过来,中国动画电影彻底失语,以代工厂的形式勉力维持。

        隐痛有时候是滞后的,需要时间来酝酿情绪,继而奋起反抗,真正引爆大众“民族情绪”的是两部舶来的动画电影。第一部是上映于1998年的《花木兰》,彼时距电影局首次准许中影集团引进“十部大片”不过才3年光景,买票进场的观众也第一次见识到,原来东方题材能够有国际市场。几乎是作为一种回应,美影厂倾全长之力,于两年后推出了市场化后的第一部动画长片《宝莲灯》。有点像昙花一现,更像是回光返照,在《宝莲灯》赢得了极大的市场成功后,美影厂也气数耗尽了。之后的十年,动画电影这个门类在中国近乎隐匿。

        直到2008年这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年份,一丝触底反弹的苗头才显现出来。先是梦工厂的《功夫熊猫》给了中国动画界当头一棒——美式动画电影拍出了中国韵味,创作灵感还是“国宝”熊猫,引来哗然舆论!《功夫熊猫》的总票房接近2个亿。几乎同时,美影厂低调上映的《葫芦兄弟》,只有800万元票房,仍被副厂长朱毓平称作“意外的惊喜”。这是中美动画电影状态截然不同的一次比对,“我们为什么拍不出《功夫熊猫》”的追问至此开始发酵。

        触底继而反弹。同年,有着浓郁漫画风的《风云决》上映,获得3300万票房,同样创下了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转年的贺岁档,《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票房过了亿。市场立马嗅到了“时机成熟”的气味。

        在接下来的5年里,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迅速增长,全国影院和银幕的总量快速增加,大的产业环境把中国动画电影推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国内出品动画电影的企业和机构快速膨胀,2012年制作完成并获得公映许可证的动画电影已达到了33部。

        更大的利好还在政府层面,2009年中国针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救市投资,将相当一部分的配额发放给了动漫制作。同时,官方默许了对国产动画的保护,以一种行政调配的手段,腾空档期,避开与好莱坞正面相撞,甚至直接对一些引进片不予放行。

        在无限的资源倾斜下,中国动漫产业的巨大商业价值以一种大跃进的方式被激发了,但很快地,一张被称为“低幼”的标签被贴在了中国动画电影的身上。“小手牵大手”,这是《喜羊羊》系列总结出来的营销模式,即将目标受众明确定位于低幼年龄段儿童,使得一个小朋友有可能带动家庭中的好几个人观影,令买票入场的人得以从“1”扩展为“1+X”。这套模式,因为可以多快好省地创作继而“变现”,被大部分国产动画电影所效仿,几乎是中国电影最急功近利的缩影。

        产业的井喷,不仅没有解决创作的问题,反而令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尝到了市场红利的甜头。当“投机”就能赚钱的时候,谁还熬心血呢?

        这正是《大圣归来》获得豆瓣高分的最大理由。田晓鹏的故事现在已为人所知了,一笔一划地原创,坚持了8年,一半的时间都在找投资,最困难的时候,除了核心团队,几十人都离开了。到了上映,他不卖惨、不放炮,面对美誉,仍然能够放正心态。

        能够沉浸下来的人才有足够的毅力做好事情。不在营销上玩花头的《大圣归来》把中国动画电影提升了起码两个层级,潜心的创作换来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式“合家欢”动画电影。

        场场爆满,即使是时段并不那么好的场次;人们自发地坚持到片尾曲放完离场,《大圣归来》的逆袭背后,是观众对低劣产品忍无可忍之后的一次报复性消费,情绪就此被点燃。

        

        撇开情绪和情怀谈电影,它至少也是可以打到75分的:结构和剧情都经得起推敲,不仅建构出完整的世界观,也有立得住的人设和剧情推进。最可贵的是,影片的思维模式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以后现代的方式重构了一个英雄自我救赎的故事,但是改编的框架是在《西游记》的文化范本之内,不至于天马行空得出格。而美学方式兼杂百家,看得出来深受宫崎骏动漫、好莱坞动画以及魔幻史诗片的影响,但底色又是东方的——市井街头皮影戏、大佛林立的五行山山洞、妖气缭绕的悬空寺、大桃树的红扑扑果实,晕染了最传统的水墨风韵。国内的观众看了会自觉文化亲近,国外的观众距离产生美之余,又不至于有文化隔阂。没有一丝矫揉造作,它就这么默默地实现了电影界嚷嚷了好些年的“如何用好莱坞方式拍中国电影”的老生常谈。

        当然,《大圣归来》也有败笔。比如汪峰的配乐有些出戏,剧情冲突上简单了一些,有些细节值得进一步打磨。田晓鹏也认为人们过誉了,他对“大圣现象”的自我评价是:“国人可能压抑太久,看到还凑合就过分褒奖”,真是令人心酸!

作者:徐佳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