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泥瓦匠到记者
钟睒睒生于书香门第,是泥瓦匠出身。
1954年,他生于杭州。小学5年级时,因为文革,其父母被打成右派,从杭州下放回了老家绍兴诸暨,钟睒睒因此被迫辍学。
上世纪60年代末至1977年间,钟睒睒辗转于绍兴附近的各个大城小镇,泥匠、瓦匠、木匠,这些活他都干过。亲戚眼里,他们一家人都独来独往,除了逢年过节,几乎不上别人家做客。
1977年,高考恢复,干了十几年苦工的钟睒睒,突然决定和妹妹一起参加高考。为了学院梦,他努力了两年,但每次都与分数线差20分左右。多年后,一位当年“同考”的邻居称:钟睒睒和大家一起复习,非常刻苦,但是他几乎不和别人说话,只有在遇到难题时,才会请教别人。
虽然高考落榜,但钟睒睒还是得机遇改变命运。文革结束后,家人遭平反,一家人迁回杭州。几经辗转后,钟睒睒去了《浙江日报》,在农村部当了5年的记者。
记者生涯令钟睒睒眼界大开,也帮他积累了很多人脉资源。其后来创业的伙伴中,很多是在早年间通过采访结识的。钟睒睒对《浙江日报》有很深的感情,对那批朋友也有很深的感情,为商20多年,他频繁往来的圈子,还是当年记者时期的那批人。
1988年,国家批准设立海南经济特区,大批有志青年南下淘金。处于而立和不惑之间的钟睒睒,也决心随一波大流,过另一种人生。
办报纸被毙 种蘑菇破产
钟睒睒辞职去了海南,雄心勃勃地要创办中国第一份私营报纸,取名《太平洋邮报》,意为临南海而怀大洋。
但这一梦想是无根之萍,即使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私营报纸依旧是不可触碰的禁区。钟睒睒随即转换阵地,利用他在农村部时积累的人脉和知识,在海南种起了蘑菇。
这份初创的事业几乎败光他带去的所有钱。海南早晚都湿热,中午却特别干燥,蘑菇的嫩尖刚抽出来,一到中午马上干枯,根本无法存活。最困难的时候,钟睒睒账户上连一分钱都没有。
那之后,钟睒睒又恢复了早年间“辗转”的日子,他摆过摊、卖过窗帘,慢慢积累自己的经验和再起的家底。1991年,他成为娃哈哈口服液的代理商,其事业逐步走上正轨。
作为娃哈哈的“旧部”,钟睒睒和宗庆后之间的故事,业内众说纷纭。1991年,宗庆后兼并了杭州罐头食品厂,正式创立娃哈哈集团。这一年,钟睒睒成了娃哈哈口服液在海南和广西两省的总代理商。
作为两省“总督”,钟睒睒为娃哈哈在海南、广西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但同时,他也被传和宗庆后的关系很紧张:海南是经济特区,有相关减免,代理商拿到的价格有优惠。当时广东是娃哈哈口服液最热销的省份之一,这里不是钟睒睒的“辖区”,但是他将海南的产品拉到广东湛江市进行销售。因为这件事,坊间消息称他和宗庆后一度闹得很不愉快。
几年后,娃哈哈成了中国饮料市场的龙头老大,钟睒睒也杀入饮料行业,他和宗庆后之间的纠葛就此延续至今。
不过,华商韬略梳理的信息显示:即便当年的间隙传言是真,如今的竞争也依旧激烈,但这两位饮料大佬,表现出更多的是英雄间的惺惺相惜。从此前言论中看,钟睒睒特别推崇两个人,一是任正非,二是宗庆后。而农夫山泉遭遇几次较为莫名的“攻击”时,宗庆后都曾公开站台支援。
“你直接问他要不要钱”
做着总代理,钟睒睒又发现了新的商机。当时海南的创业者们大多奔波劳碌,常常在路边摊解决饮食。当地流行一种龟鳖煲制的养生汤,钟睒睒也是其常客。这种热门餐饮,给他带来了灵感。
1993年,钟睒睒在海南创立养生堂,通过超低温粉碎工艺制作龟鳖丸,这份事业令他一战成名。
上世纪90年代是国内保健品的黄金时代,保健品市场万舸争流。养生堂龟鳖丸推出后,市场反应极佳,钟睒睒顺利掘得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但同时,那也是一个保健品大起大落的时代。出于低门槛、高利润,该行业吸引了大批企业前赴后继,业内不仅拥挤、而且鱼龙混杂。有的品牌在成名后迅速坠落,更多保健产品则在迷茫中挣扎,朝生暮死。
相较整个产业而言,钟睒睒和养生堂的日子一直很滋润,行业此起彼伏,他却笑到了最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钟睒睒懂营销,另一方面是他始终紧咬一点:产品一定要比同行强。
钟睒睒很少应酬,几乎不上酒场、赌桌,他有个爱好,待在办公室里工作、读书。下属们称不管多晚离开,董事长办公室的灯都是亮的。
钟睒睒觉得有这种习惯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所以找产品时,他只给手下提了一点:你们找投资项目,只找科学家,只找天天晚上12点以后还亮着灯的科学家。不管他是谁,不管他在研究什么项目,你进去直接问他要不要钱,给他钱请他合作。
靠着这套“有技术含量”的产品战略,钟睒睒连续推出了龟鳖丸、朵而、成长快乐、成人维生素等多款产品,市场口碑一直颇佳,他也顺势成了国内保健品产业的引领者之一。
在这个高度上,钟睒睒决定不守成、攻出去,主跑保健品的同时,他又在零食、饮料上接连尝试,并且在该领域一举冲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国民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