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纪念活动展示中国主场外交
鲁培新表示,今年的抗战阅兵庆典比较独特,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倡导和平的声音接轨,可以激发中国人民爱国热情,匹配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比如中国与俄罗斯的阅兵典礼参与互动。
通过这次9·3抗战纪念活动,中国积极开展主场外交,团结所有与二战相关的国家,聚集在北京,重申我国和平外交政策,倡导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整场阅兵活动将远远超出军事意义,涵盖庞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要充分估计这次阅兵的现实意义与长远影响。
1959年阅兵照片
鲁培新说,此次活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30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19位外国政府高级代表,加起来已占世界200多个国家的四分之一,足以说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也表现出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届时如此众多的国家领导人和高级官员齐聚北京,极好地体现了今年我国主场外交的形象和地位。
那些年登楼观礼的外国政要
>>1949年
1949年10月1日,作为苏联驻华总领事、苏联驻华最高长官齐赫文斯基受邀观看开国大典。开国大典后仅2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照会发到中南海。10月2日,中国收到了苏联方面的相关文件,并决定互派大使。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国政府。
建国35周年阅兵
>>1952年
1952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3周年庆典天安门城楼观礼台上,除来访的时任蒙古人民共和国总理泽登巴尔及政府代表团外,还有各国驻华使节、外交人员、谈判代表和援华苏联专家,及来京参加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简称亚太和会)的400余位代表。
>>1954年
1954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5周年庆典,来华观礼的外宾包括时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赫鲁晓夫,苏联政府代表团全体成员和波兰、朝鲜、罗马尼亚、越南、阿尔巴尼亚等11个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政府代表团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