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的唯一办法是美国把中国老百姓重新推入赤贫。这是美国所希望的吗?事实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似乎不只是中国人才有,印度人、印尼人、尼日利亚人、南非人及其他国家的人都有。试图阻止这种发展可能是极难实现的,因为这可能会迫使世界大部分人陷入赤贫和政治屈从。
英国前车之鉴须警惕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是由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苏联帝国覆灭后引发的,这正在彻底改变整个全球舞台,对此美国无疑脱不了干系。白邦瑞建议,为了面对这些新的现实,华盛顿应该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这些目标必须经过小心翼翼的审查和调整。
历史上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形:如果某国不能厘清这2种不同的目标,就有可能实现了短期目标,但同时却完全达不到远期目标。整整100年前,这种情况曾发生在英国身上。英国在上个世纪上半叶曾试图阻止德国成为超级大国以及在当时作为世界中心的欧洲超越英国。英国通过一战和二战,2次成功地阻止了德国的野心。
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是由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苏联帝国覆灭后引发的
然而,尽管输掉了2次世界大战,但现在德国的经济规模却远超英国。德国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而英国失去了其在欧洲和世界上的地位,欧洲自身也不再是世界中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原因有许多,但归根结底,这是因为英国和德国连续打了2场痛苦的自杀性战争,而作为全部过程导火索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原本完全可以避免。
中国实现发展是因为中国民众个人独有的不可阻挡的活力,这种活力得到了政府的许可和引导。中国人的个体活力存在于海外华人社会中。而在中国国内,人们的个体活力更加强烈。美国人能够阻止中国的发展吗?倘若没有上个世纪30年的经济停滞,中国的GDP或许已经在上世纪70年代末超过美国。
西方对中国崛起不适应
西方对中国崛起不适应
然而就算存在一个并没有百年历史、而只是处在襁褓期的计划,问题仍然是:中国凭借其经济规模会不会成为头号超级大国。这是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跟随第一(哪怕很接近)”与“成为第一”是截然不同的事情。美国以和平方式超越英国成为了发号施令的超级大国,尽管如此,英国在许多重要领域仍然是老大:其大学(如剑桥和牛津)和媒体(如《金融时报》《经济学家》周刊和BBC等)仍比美国同类机构更有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