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反对将朝鲜战争扩大到红色中国去。经常谈论的与中国进行有限的战争行动将会使我们在非战略关键点上投入过度的资源。红色中国并不是那个寻求统治世界的国家。坦率的说,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这种战略(指麦克阿瑟建议进入中国作战)将会使我们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敌人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这就是著名言说——“卷入一场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敌人的战争”真实出处。美国政要并不后悔发动朝鲜战争,但也不打算在中国本土开战。理由就是“红色中国并不是那个寻求统治世界的国家”。而谁是那个“寻求统治世界的国家”呢?显而易见,是红色苏联。
丘吉尔
可见,美国对大规模战争的认识是跟着“征服世界”的对手走的。在建国的200多年间,只把三个国家视为“征服世界”的对手,他们就是德、日、苏,因为这三个国家,“意在世界统治”,所以美国不惜与他们发生大规模战争。
至于其他与美国作对的国家,因为没有“统治世界”的想法与能力,从而不会激起美国发动大规模战争。朝鲜战争中,即便是跟中国志愿军作战,但美国总统杜鲁门深知,谁是与美国争锋的对手,所以在朝鲜战争中把真正的对手锁定为苏联而不是中国。他的理由与布莱德雷同出一辙,既然苏联没有公开参战,那么所谓“第三次世界大战”遂因失去真正的对手而无发生的可能。
而另一边,虽然作为苏联第一强人,斯大林对大战并不示弱,且信心十足地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只会引起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崩溃。”但是,朝鲜战争苏军不敢明着参战的表现,说明他并不真心愿意因为争斗东洋主导权与美国大肆交战。斯大林逝后,第一继任者马林科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首次使用了“缓和”一词。针对美苏大战的传言,马林科夫指出:与美国开战的结果不仅是“消灭资本主义”,同时也将“消灭人类文明”。他的这番话,或许道出了苏联在东洋与美国博弈的真实意图与定位——“平分”而非“统一”。
丘吉尔
对于1951年爆发的朝鲜战争,日本战后首任首相吉田茂曾言:这是上帝赐给日本的礼物。因为朝鲜战争令日本看到了恢复元气、重主东洋的希望。世界东西两大阵营朝鲜对撞,却是已经“归化西方”的日本一次翻盘好机会。
中苏与美日分别领衔的朝鲜战争打了三年,“第三次世界大战”之说沸沸扬扬,但这场“四国演义”最终结果限在局部战争,停战之后,一切回到原点。也许当年日本在朝鲜战争中期望恢复得更多,但是无论日本怎么想,美苏不想大打的朝鲜战火最终没有引发世界大战,东西两大阵营原点罢战、打了个平手。东洋要地朝鲜半岛被一分为二,美日主导南部,中苏主导北部。这种均势维持了半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