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十年,载誉归来
公元628年春天,玄奘离开长安已经一年了,他终于到达今天的阿富汗,当时这里属于北印度。但这离他心目中的目的地还有一段距离,穿越恒河和无数中亚小国后。30岁的玄奘历经磨难,终于来到他在长安听说的那座“那烂陀寺”,开始在此学习。期间,他还遍访印度,公元640年,也就是玄奘回国前一年,40岁的他已经寻访了整个印度次大陆20多个国家。
公元641年,玄奘开始按原路返回长安,途经高昌时,发现这里已经被唐军占领,他立刻再次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太宗皇帝(李世民),表示自己携带了大量佛经、佛像准备回国,希望太宗皇帝能原谅自己当年偷渡的罪过。7个月后,他收到太宗皇帝的回信:“卿可即速来,与朕相见。”
回国后的玄奘受到了极大的礼遇,随后写出了《大唐西域记》作为介绍西域各国的情报献给李世民。高兴的皇帝安排他住进西安大慈恩寺进行译经,根据《法师传》中记载,玄奘每天对当天需要完成的任务都有详细安排,做到“计时分业”,白天不能完成时,晚上也要补足。有研究者统计,玄奘从公元645年5月到公元663年10月期间共翻译佛经1335卷,平均每年75卷,每月约6卷多,也就是每5天就翻译一卷。
公元664年正月初一,大家请玄奘翻译另一部经书,他看看经书对大家说:“这部经书和《大般若经》一样庞大,我的死期到了,没有力气办这件事了。”从这天起,玄奘法师不再翻译,专心悟道拜佛。2个月后,玄奘去世……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玄奘不仅仅是一位佛教徒,还是伟大的翻译家、探险家、外交家、地理学家。而西方历史学家认为,中世纪亚洲次大陆的历史一片黑暗,玄奘是唯一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