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1987年台湾出版的《抗战时期外国对华军事援助》专著中,无意间发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史料。
史料难得,将此段史料归纳之后,给有兴趣了解此段历史的铁友诠释如下:
德国自希特勒上台后,积极备战,以雪德国一战战败之耻,对远东的外交采取了二元政策。一方面,积极发展与中国的军经关系,以获取中国宝贵的战略资源,如钨、锡、锑、猪鬃、桐油等军工所需重要战略物质。因受凡尔赛条约制约,德国很难从它国获得,而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另一方面,积极促进对日本的政治关系,以寻求其强力联盟。
资料图:孔祥熙与希特勒
但由于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冲突,使希特勒的远东政策产生了德华与德日间微妙的三角关系,也使希特勒大伤脑筋。
1936年11月15日,德国与日本为防患共同的潜在敌人苏联的威胁,两国在柏林签订了反共产国际的协定。
1937年5月,时任中国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率团赴英国参加英王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后,于6月9日抵达柏林,得到希特勒的接见。
然后,由德国纳粹党重要人物戈林元帅,率领德国政府的相关重臣,与孔祥熙及随行人员,就进一步加强关于德国军火换取中国重要战略物质,及德国向中国派遣军事顾问,以及中国向德国派遣军官与见习士官深造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洽谈,最终双方达成了一揽子协议。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而在战争中,中国军队从德国获取的军火,以及德国军事顾问帮助中国军队在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日军无疑造成了极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