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护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墓,1999年,阿城市建设了陵址公园。6月2日,采访一团记者们的脚步从金国都城遗址转向了这位传奇帝王的最终归宿——金太祖陵。
金太祖“安睡”八百年
在我国历史中,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一共存在过500多位帝王。至今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就有一百多座。对于存在时间仅120年的金国来说,其所建设的十七处陵寝遗址中,金太祖陵最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是保护最为完善的一座。6月2日,采访一团记者们的脚步就从金国都城遗址转向了这位传奇帝王的最终归宿——金太祖陵。
资料图:金太祖陵
“龙江第一陵”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陵的遗址距金上京皇城非常近,一团记者们从皇城出发,仅用了不到20分钟,便抵达了目的地。
据同行的阿城旅游局李永波介绍,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陵遗址实际上距金上京故城腰垣仅500米,因为我们是从皇城内出发,所以才多消耗了时间。
为了更好地保护金太祖陵,阿城市政府于1999年,在尊重历史、不破坏原貌的前提下,参考宋代的陵寝,在当地建设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陵址公园。公园占地面积5.1公顷,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以现存陵台遗址为中心,突出南北向轴线,轴线长为300米,左右宽为135米,由南向北,在建筑层次上共分为前导空间、神道空间、陵墓和宁神殿四个部分。公园本身也处于整个金源文化旅游区的西南方。无论从历史意义还是从保护复旧的力度,金太祖陵公园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龙江第一陵”,目前属于国家旅游4A级景区。
自迈步踏上玉带桥,记者们已正式走入了陵园建筑的前导空间。这座小桥长约数十米,两侧汉白玉护栏雕有36只石狮,神态各异。据说,北京的卢沟桥便是在金国时期修建的。下了玉带桥便来到了入口广场,几位工人正在围墙外进行今年的维护作业。
中国古代对陵寝的规制深有考究,从正门处抵达坟墓的长长通道被称之为“神道”。而在金太祖陵长长的神道两侧,伫立着9对石人、石兽,专有的名词称为“石像生”,这些石人与石兽用以装饰坟垅,象征死者生前仪卫,同时又有“保护”陵园的象征意义。据了解,陵前置“石像生”,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开始。
朝向东南的帝王墓
金太祖公园的建成用了六七年的时间,整体规制让每一位记者都感受到了皇帝陵的肃穆与宏大。走进这座公园的中心——金太祖阿骨打的坟墓,望着巨大土阜上的丛丛蒿草,猛然间,八百多年历史的凝重与英雄最终归宿的沧桑像皇城遗迹上呼啸而过的山风一样,向我们扑了过来。
在金太祖陵土阜的左侧,有一个朝向东南的明显突出。正当记者们对坟墓为何不是圆形的而心生疑问时,讲解员胡志远解释,在最初时,整个阿骨打的陵墓呈一只龟的形状,头部对着的方向就是东南,而阿骨打棺椁入葬的方向也是朝向东南。对于当时关内的民族来说,帝王无论行走坐卧,全部崇尚“面南背北”,即使是陵墓的方向,也严格以南北方向为中轴线。金太祖陵公园虽是以南北方向为中轴线,但金太祖阿骨打的坟墓却是面向东南方向。这一点显示出了当时南北民族文化间的巨大差异。胡志远说,当时北方所有民族的坟墓朝向都是东西走向。“女真尚日”,即女真族崇尚太阳这一民族特色,在迄今所发现的众多建筑遗迹中都有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