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说,状元中年龄最大的是北宋时期的梁颢,参加科考47年,登龙门时已82岁了。梁颢中状元后,官至翰林学士、当过开封府尹,到92岁才寿终正寝。而他的儿子梁固,后来也考取了状元。
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要数唐朝的贾至和明朝的丁显,都是17岁得中状元,可谓少年得志。关于丁显还有一段趣事。据说当年殿试前夕,朱元璋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枚特别大的钉子牢牢钉在墙上。
朱元璋第二天阅卷时看见丁显这个名字,丁者钉也,显者应梦也,丁显就被钦定为状元,人们称之为“应梦状元”。
顺便说一句,《铡美案》写陈世美考中状元后被招为驸马,富贵变心、杀妻灭子,结果被包公处死。由于这个故事广泛流传,很多人往往认为科举时代凡考中状元的,都很可能被招为驸马。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历史上,被招为驸马的状元只有唐代的郑颢一人。原因也很简单,古代仕子大都早婚,待到中状元时,一般早就结婚生子了。“连中三元” 历史上只有17人
宋代确立了科举考试的地方、礼部、殿试三级考试制,所以也就有了“连中三元”的说法。宋代的“三元”,指科举考试中地方解试、中央礼部试和殿试中的三个第一名,即:解元、省元(礼部是尚书省所属的一个部,礼部试又称“省试”)和殿元。
一个士人能中“三元”实在太难了,即使真正的文才超众,也还少不了幸运。北宋最有名的“三元”是王曾,他在礼部试所作《有教无类赋》和殿试所作《有物混成赋》,都被视为模范答卷,长期为人传诵。
王曾官至宰相,是中国科举史上仅有的十几名“三元”中的佼佼者。
金代前期很长一段时间,科举分乡、府、省、殿四级考试。在大定三年,竟奇迹般地出了一个连中“四元”的孟宗献。金世宗知道了非常高兴,本来状元例授“从七品”,这次皇帝做主,破例授予孟宗献“从六品”官员。
不过,孟宗献出仕不久就去世了,未见事功,他只是在科举史上留下了一个“四元”的佳话而被后人所知。
据统计,连中“三元”,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状元只有17人。
苏州是最名副其实的“状元窝”有人做过统计,自隋唐至明清1300年间,大约进行过科举考试788次,有名字记载的状元671名。在历史长河中,状元毕竟寥若晨星。可这样少量的状元,也出现了“状元窝”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