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国人反对高调,一方面是觉得高调的人太张扬、太爱出风头,不符合中国的中庸传统;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出于对高调者命运的担忧。
本文摘自:《百家讲坛》(红版)2012年11月,作者:游宇明,原题为:《中国人为什么不敢高调》
国人对高调一向不以为然。所谓高调,就是将自己的想法、欲念用语言或行动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的做派。比如某人做了官,装得满不在乎是低调,请人吃饭、唱歌、泡脚是高调。国人反对高调,一方面是觉得高调的人太张扬、太爱出风头,不符合中国的中庸传统;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出于对高调者命运的担忧。

历史上,很多高调者都遭遇不测。晋代的嵇康才高八斗,却坚决拒绝为司马氏政权服务,经常对这个政权冷嘲热讽,最后被司马昭处死。唐代的李白被称为谪仙人,诗名满天下,到哪儿都有人捧场,因此自我感觉良好,以致闹出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这样的事,后来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一生的仕途就此画上了句号。明代的方孝孺诗文俱佳,深受朱元璋、朱允炆两代皇帝赏识,朱棣篡位,命令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仗着自己是海内文坛领袖,先后质问朱棣为何逼宫、为何不立朱允炆的儿子、为何不立朱允炆的弟弟,始终自恃身份,不肯合作,结果被暴怒的朱棣灭了十族。
文人高调可能掉脑袋,皇族高调更容易给自己带来灾难。清朝入关前的四大贝勒之一、掌握镶蓝旗的阿敏,自恃身份高贵,是皇太极的叔伯兄弟,只凭自己的性情做事。他远征朝鲜,掳得不少财物和女人,有个女人长得特别漂亮,部将想将其进献给皇太极,阿敏却想自己留用,还振振有词地说:“先辈打蒙古的时候,经常掳获美女,我现在只要一个美女,有何不可?”部下劝他,当时所得的女人,是先献给皇帝,皇帝不要,才分给诸贝勒,并坚持把这个美女送进了宫。然而阿敏我行我素,又派副将去讨这个美女,皇太极很生气:没入宫之前你为什么不说?现在已经入了宫,怎么可能退回呢?高调地跟皇帝抢女人,阿敏跟皇太极结了个大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