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本有此意,赞叹曰:“不意降臣中有作此说者。”遂来了个“照准”,于顺治二年(公元一六六五年)六月下令剃发,大意谓: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令下之后,到处可见剃头匠由兵勇押着,挑着担子巡行在城镇乡村,担子上挂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粉牌,强迫汉人剃发,将拒不剃发者砍下头颅挂在担子上示众。
“衣冠束发”素来是汉人的外在标志,剃发严重伤害了汉人的感情,于是纷起反抗,悲壮激烈的反剃发斗争风起云涌,“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旷世惨剧因此而起。
孙之獬由是成了民族罪人,清人王家桢的《研堂见闻杂记》中痛斥云:有山东进士孙之獬,阴为计,首剃发迎降,羞愤上疏……于是削发令下,而中原之民处处蜂起,百万生灵,尽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只起于贪慕富贵,一念无耻,遂酿荼毒无穷之祸。
再说孙之獬为报效主子恩宠,又自告奋勇赴江西招抚抗清军民,却是劳而无功,最终被免官打发重回老家。
顺治三年秋,山东爆发了谢迁领导的农民起义,义军攻入淄川活捉了孙之獬,把他五花大绑示众,历数其献媚求宠、首请剃发、残害同胞罪行,处于极刑,暴尸于通衢大街。其时孙之獬已被削去官籍,朝廷连旌表抚恤也未给予,正是个可悲可耻的下场。话还得说回来,逼迫汉人剃发易服,是满清王朝的既定方针,不过迟早而已,孙之獬的奏请,被顺治皇帝用作了下达剃发令的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