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载涛的生活也不算宽裕。他算了一笔账,如果算上前妻丧葬费用一千八百万元,共用去五千二百万元,余下八百万元。再加上各种费用,他手中仅“现有四百万元”。据他初步估计,全家每月开支约需二百万元,照此算下来,眼看便要入不敷出。
幸好新中国总理周恩来惦念着载涛的处境,他从北京市民政局了解到载涛有三个妻子,近三十口人,家庭负担过重,遂正式安排载涛为全国人大代表,生活统一由全国人大负责。从此,载涛一家的生活再不用发愁。
上书周总理,反对“满清”提法
世纪50年代初期,载涛曾提笔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建议防止民族歧视,不要出现“满清”的字眼,今后国家的文件中要使用“满族”的称谓。
当周总理接到这封信之后,非常重视,经过有关部门研究,国务院专门以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于1956年2月正式发出文件,明确今后不要出现“满清”的提法,并作出了详细规定。
至今,在国家档案部门依然保存着载涛这封珍贵的亲笔信。
支持孙女参军
载涛的三子溥夫妇早亡,留下了金蔼、金蔼珧、金蔼瑛、金蔼、金蔼珑姐妹几人,一直都由载涛供养。早在解放前,载涛便让这几个孙女从小到香山慈幼院小学上学,每到寒暑假,便让王乃文乘坐公共汽车去接送。
几个孙女长大后,想要参军,载涛听说后,欣然表示支持。每当街坊们关心地问起载涛:“载老,您的孙女参军了?多光荣呵。”载涛总是高兴地回答:“是啊,当上解放军啦。”
溥的几个女儿也都很有出息。金蔼考上了东北军医大学,毕业之后在东北医学院当了大夫,并在军队里结婚生子,生活幸福。金蔼珧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还参加了上甘岭战役,被溥仪称为“最可爱的人”。金蔼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文工团员。
周围的街坊见到载涛成为军人家属,无不竖起了大拇指。载涛在那些日子里,心情极为愉快,时不时对街坊说:“我有这样的孙女,真是不错,孩子都挺要强呵。”由于载涛一家成了军属,门口的门楣上,被嵌上了一块匾——“光荣之家”。
年9月2日,载涛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载涛的遗体送往八宝山火葬场火化后,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一位清王朝的“皇叔”,安葬在新中国的革命公墓,得到了他光荣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