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2月,日本认为成立伪“满洲国”的条件已经成熟。22日,板垣征四郎就建立“满洲国”事宜向溥仪通报。板垣征四郎称溥仪为“阁下”(以前是“陛下”),告诉溥仪说:“这不是大清帝国的复辟,这是一个新国家,东北行政委员会通过决议,一致推戴阁下为新国家的元首,就是‘执政’。”但溥仪激烈反对,说绝不能取消大清皇帝这个称谓。
板垣解释说:“所谓执政,不过是过渡而已”,将来在议会成立之后,“必定能恢复帝制的宪法”。
伪满洲国政要合影
溥仪听到“议会”两个字,连忙摇头说:“议会没有好的,再说大清皇帝当初也不是什么议会封的!”双方争了3个多小时,谁都没有松口。板垣事后找郑孝胥、罗振玉,责令他们传话说:“军部的要求再不能有所改变,如果不接受,只能是看作敌对状态,只有用对待敌人的手段答复。”郑孝胥连忙来提醒溥仪说:“张作霖的下场就是前鉴。”溥仪虽然害怕起来,但依然提出:“只有暂定以一年为期,如逾期仍不实行帝制,到时即行退位。”板垣最后表示同意。
3月4日,大批“代表”前来“请驾”出山。溥仪在“谦逊”后表示同意,但仍然不忘记公开表态说:“暂任执政一年。”6日,在日本人的监视下溥仪到达汤岗子。板垣将关东军拟定的伪满人事安排交给他,并告诉他在就任“执政”后立即与关东军司令官“换文”,缔结日“满”密约。溥仪一一允诺。9日,本庄繁、板垣征四郎簇拥着溥仪一道抵达长春,在一所旧道尹衙门里举行“典礼”,溥仪就任“执政”。一年后,溥仪并没有辞职,直到1934年,才最终熬来了伪“满洲帝国皇帝”的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