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给日军华北和华中战场的沟通带来了一定困难
决堤除了给日军带来直接打击外,在整体战局方面也有一定的军事意义,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此后中国战场被黄泛区分割,给日军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方面军的相互呼应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比如由于黄河改道造成了淮河泛滥,津浦铁路和蚌埠铁桥被冲垮,给日军从华北运转兵力和物资支援华中战场增加了很多障碍。日军自己也承认黄河决堤后,武汉会战时“淮河沿岸浸水严重,作战行动十分困难。”
二是黄泛区改变了一部分平原地区的地貌,增加了日军机械化部队的行动难度。这对中国军队来说的确是有利的,这一点蒋介石很清楚,就在花园口决堤当天,他在武汉接见外国记者时就说:“今后作战地域的形势,利于我而不利于敌。……今后战事,即将转入山地与湖沼地战,天时地利,均于我为有利;我之所利,即敌之所害也。”(《蒋委员长与外籍记者谈目前抗战形式》,《新华日报》1938年6月10日)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当时中国战场有利于日军的平原地带基本都已沦陷,未沦陷区多是山地和湖泊等复杂地形。
花园口决堤
三是花园口决堤的确对日军的进攻有迟滞作用,也有利于国军保住河南中西部不丢失,河南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在此后的七年中有力地支持了抗战,使第一、五战区在八年抗战中得以力拒敌军。抗战八年中国军光河南征兵就达221万人,仅次于大后方的四川省。
四是蒋介石将决堤罪责转嫁给了日军,的确加深了国人对日军的仇恨,带动了国人抗战情绪。
二、花园口决堤对整个抗日战局的军事作用被严重夸大了
从花园口事件发生时起,就不断有人为其辩护,甚至有人上升到了“挽救国家危亡”的高度。从现有的观点看,人们多认为花园口决堤对抗战有三大贡献:1、“阻敌西进,保障豫中、豫西及西北,功不可没”;2、使得“通往武汉之最佳接近路线——平汉路在武汉会战中未为敌所用,反而须绕越崎岖难行、道路稀少之大别山区……换得最珍贵之五个月时间”;3、使“我东凭汛区障碍,北连黄河天然地障,与敌对峙达六年之久”。然而,花园口对整个战局的影响真的有如此重要么?显然不是!
1、日军停止西进与花园口决堤基本无关
花园口决堤阻止了日军西进,这是许多人的共同观点。但从当时日军的作战计划和实际行动来看,事实并非如此。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是日军攻入河南只是沿陇海路追击从徐州会战中撤出来的中国军队,其目的不在于扩大占领区。尽管日军在徐州会战中并没有达到“围歼在徐州集结的国军主力,及早结束侵华战争”的目的,但日军占领徐州后,大本营认为徐州会战基本结束,因而于5月21日下达命令:“一、越过兰封、归清、永城、蒙城、正阳关、六安一线进行作战,须经批准。二、华北方面军随着华中派遣军的南下,命令第二军占领徐州以南的津浦沿线。”遵照大本营的指示,华中派遣军各部大体在5月29日以前完成了集结任务。但是,华北方面军却不顾大本营的决定,于6月2日将第十四师团配属给第二军,并下达了向兰封以西地区追击的命令:“一、敌主力有开始向平汉线以西后退的模样。二、方面军决定首先向中牟、尉氏一线追击敌人。另外,令一部迅速挺进切断平汉线。”尽管如此,当第二军第14、第16师团推进到中牟、尉氏一线时,华北方面军在6月6日就已经下达了停止追击集结兵力的命令:“一、由于各兵团的果敢神速地急追,敌已溃乱,其大部逃入平汉线以西,开封亦已陷落。二、方面军决定将在陇海沿线作战的兵团,逐次集结在开封、杞县、亳县、宿县一带,准备下期作战。”而日军下令停止追击时,中国军队花园口决堤还未开挖。花园口决堤是在7日开挖的,9日才出水,而日军停止西进的命令在花园口决堤前3日就已经下达了。因此“日军进攻被花园口决堤阻止”的说法完全不靠谱。
二是当时日军根本就没有攻占郑州的计划。据日军华北方面军在1938年5月28日向第二军下达的命令称:“攻占郑州,不是本战斗的继续,要按另外命令进行,但不妨相机以一部占领开封(30日,另令攻占开封)。”而且,当时参加徐州会战的日军是八个师团五个旅团共23万人(一说30万人),如果日军真的想攻占重兵把守的郑州并控制陇海和平汉线的话,如此大的作战计划肯定不会只派出14、16两个师团五六万人来执行,更别提什么进逼西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