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 年8 月,苏联首次试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虽不是热核弹,可也差不多了。中情局毫不知情,遑论预警。6 个星期之后,艾伦•杜勒斯向总统简报苏联试爆情况,艾森豪威尔拿不准是否该抢先对莫斯科发动全面核武器攻击。艾森豪威尔表示,看来“抉择时刻已到,我们很快就得面临是否立即全力攻击敌人的问题”,国安会备忘录如是记载。“他之所以提出这个可怕的问题,是因为现在徒然对敌人的能力不寒而栗,这毫无意义”,尤其是在美国不知道莫斯科究竟是有1 枚还是1 000 枚核武器的时候。“我们全力维护一种生活方式,但这其中有很大的风险,亦即在维护这种生活方式时,我们赫然发现自己正诉诸危害这种生活方式的手段。总统认为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规划出对付苏联威胁的方法,且在必要时加以控制,避免让我们变成要塞国家。总统说,这是件两难的事。”
艾伦•杜勒斯提醒总统:“俄罗斯人很可能明天就对美国发动原子弹攻击。”艾森豪威尔的回答则是:“我认为这里没有谁会觉得,打赢一场反苏全球战争的代价高到我们无法负担。”但这种胜利的代价可能是让美国制度毁于一旦。总统指出,参联会告诉他:“即使结果会改变美国的生活方式,我们也应该有所作为。我们可以征服全世界……只要我们愿意实行希特勒的政体。”
艾森豪威尔原以为秘密行动可以处理这个两难问题,但东柏林的一场激战却显示,中情局没有能耐和共产主义正面交锋。1953 年6 月16 、17 日,近37 万名东德人走上街头,数千名学生和工人暴力攻击压迫者,他们焚烧苏联和东德共产党大楼、捣毁汽车、试图阻止压扁他们精神的苏军坦克。暴动规模之大,中情局始料未及,也毫无办法拯救反抗人士。威斯纳原想要武装东柏林人,几经思量,还是踌躇不决。他旗下的解放军毫无用处。他在6 月18 日这天表示,中情局“此时不宜妄动,以免激起东德人进一步行动。”暴动后来被镇压下来。
隔了1 周,艾森豪威尔下令中情局在东德和其他苏联卫星国家内,“训练及武装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突击或长期战争的地下组织”。命令还要中情局在沦陷国家内“鼓动铲除傀儡官员。”所谓铲除,就是它字面上的意思,别无他意。然而,这项命令不过是无意义的表态罢了。总统已逐渐知悉中情局能耐有限。同年夏天,艾森豪威尔召集他在国安方面最信赖的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凯南、国务卿福斯特•杜勒斯以及退役空军中将詹姆斯•杜立德(1942 年率队轰炸东京的军官)等人在白宫日光浴厅开会,请他们重新拟定对抗苏联的国家战略。在“日光浴计划”方案的最后,透过秘密行动压制苏联的构想历时5 载,寿终正寝。
总统开始试图改变中情局的运作方向,让中情局到亚洲、中东、非洲、拉丁美洲和殖民帝国垮台的地方去打击敌人。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中情局在48 个国家进行过170 次大型秘密行动--美国间谍在对当地文化、语言或民族历史不甚了解的国家,执行政治、心理和准军事战。
艾森豪威尔在和杜勒斯兄弟私下聊天的时候,往往会作出秘密行动的初步决定。通常是艾伦向哥哥提出运作方案,再由福斯特在椭圆形办公室喝酒聊天时向总统开口。福斯特带着总统的批准和告诫,回头找艾伦:别让人逮着了。兄弟俩就在各自的办公室、电话中、周日游泳池畔,或是和同为国务院官员的妹妹伊莲娜对话中,敲定秘密行动的走向。福斯特坚信,美国必须竭尽所能,改变或消除不公开与美国结盟的政权,艾伦由衷附和。于是在艾森豪威尔的赞同下,两兄弟开始重绘世界地图。
无能的人掌握大权
艾伦•杜勒斯从上台伊始就广为结交全美最有影响力的出版商和广播公司,拉拢参众议员,讨好报纸专栏作家,全力打造中情局的公众形象。b 他发现,知名度远比审慎的沉默更加管用。
杜勒斯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以及全国顶尖周刊的老板保持密切联系。他拨通电话就可以更改突发新闻,把不满意的海外特派员调离岗位,或让《时代》杂志柏林分社主任与《新闻周刊》驻东京人员为其所用。对杜勒斯而言,向媒体提供新闻就是他的第二天性。当年,被多诺万管辖的战时宣传机关“战争新闻处”的退伍军人主导了美国大部分的新闻媒体。响应中情局电话的人则包括亨利•卢斯和他旗下的《时代》《生活》《财富》等周刊,以及《大观》c《星期六评论》和《读者文摘》等人气杂志的主编,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网最有权力的主管等。杜勒斯所建立的公关与宣传机器,包含50 多家新闻机构,10 多家出版公司,还有阿克塞尔•斯普林格(西德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大亨)之流亲口保证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