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从前的许多德国人来说,纳粹并不是一目了然的邪恶,只有当他们后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价值观,具备了自由是不可分割的意识与责任,明白对他人权利的剥夺即意味着对自己权利的剥夺。
叁
自1928年起,各种高速公路的修建计划就已经纷纷出台了,但总是因为政~府财政困难而作罢。
希特勒对这个计划非常感兴趣,但也有很多反对意见,因为德国人当时穷得叮当响,连能否保住饭碗都有问题,根本没钱买汽车。
希特勒还是决定拉紧裤腰带来加以支持,因为按照他的逻辑,必须先有路,然后才能有汽车,不然汽车就是造出来也没地方开。
何况高速公路可以创造大批就业机会,而高失业率又使得当时德国人的工资低廉,降低了建筑成本。
所以他力排众议,跑遍全国各地,喊了许多口号,四处为工程剪彩、奠基。
有的时候,口号比钱还管用,德国人民真的不计报酬,不讲待遇地跟着他们的领袖,以军事化的纪律,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Fuehrer(领袖):这个词一直被错误地翻译成“元首”。
这是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身的希特勒给自己取的新称呼,目的就是贴近群众,不要像“主席”或“总统”那样,显得太贵族化。
在上任后的前四年里,他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内政建设方面。
谁也不能否认,他的政~府在经济方面表现得实在出色:1933、1934、1935,仅仅三年,希特勒就把德国-这个之前全世界赤字和失业率最高的、实际上已经破产的国家改造成了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而且这完全不是靠外国投资和援助取得的。
在这三年内,德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无疑远远超过了100%-当然这也得益于大量旧工厂重新开工,世界经济复苏等客观因素,而德国国民的失业率从30%以上降到零-除了蹲监狱的那些犹太人和反对派以外。
更加惊人的是,希特勒实际上兑现了他竞选时的诺言,为德国人民实现了共同富裕-决不是让少数人率先富起来,而是让广大工薪阶层和管理阶层一起富起来。
工资上涨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管理阶层不久就找不到什么东西,是他们买得起,而工人们买不起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