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3月,台北的“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湖北代表但衡今提案弹劾白崇禧,重点是指控徐蚌会战父亲“按兵不动”,不救援徐州。白崇禧书面答辩如下:“华中辖区奉命调往增援徐州部队计:黄维兵团所属之十八军(胡琏)、八十五军(吴绍周)、第十军(熊绶春)及整编第二师(师长何竹本),皆为华中最精锐之部队,由信阳、确山地区向蒙城方面增援。又二十军(杨才)、二十八军(李)两个军,亦由汉口地区由长江赶运浦口驰援,另辖区仅有之一个战车营亦随往参战。计兵力五个军一个整编师,乃系华中主力,均系增援徐蚌,几乎全部牺牲。”白先勇书中如此描述白崇禧答辩的场面:“在‘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上,父亲亲自上陈,一一答辩,千余‘国大代表’给予热烈掌声,公道自在人心。”
尽管如此,误会依然长期存在。当年资深报人潘公展就在《新闻天地》杂志上撰文提道:“华中的大军视徐淮之告急,若秦越之不相关。”1954年白崇禧写了一封致潘公展的信登在《新闻天地》上,称潘文有不实:“总之,大陆陷……匹夫有责,军人职责,更为重大,崇禧以待罪之身,对我十数万袍泽戡乱报国、奋斗牺牲之忠勇事迹,诚不忍其无辜湮没,含冤九泉,掬诚略述,藉答高明。”在程思远《白崇禧传》用“冷眼旁观”描述这一段,而黄维回忆录中对白崇禧也有怨言。
淮海战役后,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白崇禧认为只有请美国出面调停和共产党议和,形势方能有转机。蒋介石当时有退意,但是迟迟没有宣布引退,白崇禧连发《亥敬》、《亥全》两封电报,请蒋介石下决议。
1948年12月24日百虫由汉口发出《亥敬》电:“……故敢不避斧钺,披肝沥胆,上渎钧听,并贡刍荛:一、相机将真正谋和诚意转知美国,请美、英、苏出面调处,共同斡旋和平。二、由民意机关向对方呼吁和平,恢复和平谈判。三、双方军队应在原地停止军事行动,听候和平解决。并望乘京沪平津尚在吾人掌握之中,迅作对内对外和谈部署,争取时间。上述献议是否可行,仍候钧裁示遵。”1948年12月30日《亥全》电称:“当今之势,战既不易,合亦困难,顾念时间迫促,稍纵即逝;鄙意似应迅速将谋和诚意转告友邦,公之国人,使外力支持和平,民众拥护和平。对方如果接受,借此摆脱困境,创造新机,诚一举而两利也。时不我与,恳请赶早英断为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