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仁宗睿皇帝(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爱新觉罗氏,原名永琰,后为避免避讳扰民,改称颙琰,年号嘉庆,世称嘉庆皇帝。
嘉庆帝对贪污深恶痛绝,翰林院侍讲梁同书“恭录嘉庆七年御制骂廷臣诗”:“满朝文武著锦袍,闾阎与朕无分毫;一杯美酒千人血,数碗肥羹万姓膏。人泪落时天泪落,笑声高处哭声高;牛羊付与豺狼牧,负尽皇恩为尔曹。”但他却拿不出治贪的办法,他的治贪方式仅针对和珅一人,不肯扩大扫荡层级,以致于收效有限,更无以改变朝廷全面性的腐化。嘉庆三年(1799年),白莲教首领王三槐在北京受审时的供词提到“官逼民反”,嘉庆知道后受到很大震动。嘉庆八年(1803年),爆发陈德在紫禁城门口行刺嘉庆案。嘉庆十八年(1813年),发生了天理教民攻入皇宫事件。
嘉庆皇帝
终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这时期还爆发了白莲教、天理教等农民抗争,社会冲突激化,鸦片流入中国、八旗的生计问题、钱粮的亏空、河道漕运的难题,清朝国势日非。清朝倾全部的军事、财政力量,全力平定叛乱。嘉庆在天理教起义平定后,颁布“罪已诏”,当然不会有任何收效,历史学家称这时期为“嘉道中衰”。
台湾民间有“嘉庆君游台湾”的传说(大意是在乾隆朝,尚未即位的嘉庆帝曾经微服游台湾),甚至迄今仍有许多穿凿附会的说法,但并非史实。嘉庆帝一生不曾到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