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海洋霸权: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海权兴衰史回顾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5-29 16:30:19
不已,就连教皇也被牵扯进来。1493年,天主教世界的三位领袖——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与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就瓜分世界一事进行磋商。在经过长时间的讨价还价之后,教皇于5月4日做出仲裁:在大西洋中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即西经50度),划出一条连接南、北极的分界线。分界线以西属于西班牙人的势力范围,以东属于葡萄牙人的势力范围。根据这条分界线,美洲及太平洋各岛属西班牙,而亚洲、非洲则归葡萄牙。这就是著名的“教皇子午线”。一年之后,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强烈要求重划分界线。经过谈判,1494年6月7日,葡、西两国签订了《托德西利亚斯条约》,将分界线再向西移270里格,这样巴西就被划入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这条由教皇担保,葡、西两国同意的分界线,开启了近代欧洲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先河。

  扩张过渡,伊比利亚双雄走向衰落

  16世纪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欧洲的海外事业中遥遥领先,从东方的香料贸易和美洲的银矿、大庄园和种植场中获得了巨大财富。但是,到16世纪末,它们却从领先地位急速倒退。伊比利亚双雄衰落的一个原因是它们放松了赖以维系其民族强大的海权,开始了陆地上的对外扩张。

  1578年6月,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安以讨伐异教徒为名,率军2.5万人攻打北非的摩洛哥。与能征惯战的海军相比,葡萄牙陆军的作战能力并不强,更何况他们面对的是陆地扩张的好手阿拉伯人。结果这场战争以葡萄牙人的惨败而告终:国王毙命,士兵阵亡8000人、被俘1.5万人。同样,西班牙的人力和财富,也在反对新教徒的战争中,在反对强悍的土耳其人的数次战役中,以及在反对皇室家族特别是法国人的竞争中被损耗殆尽。

  然而,透过这一表面原因,我们看到的是伊比利亚国家经济体制的落后。当时,荷兰、英国和北欧的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推动它的主要动力是一般平民的需要。而伊比利亚国家的海外贸易,从本质上来说是奢侈品贸易,它满足的对象是国内的少数富人。因此,在当时的欧洲,葡萄牙和西班牙并不能凭借一种外向型经济而居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中心。这样看来,尽管伊比利亚国家能够率先从事海外扩张,但由于缺少经济实力和经济动力做后盾,它们并不能有效地利用它们的海权,从事国家贸易所必需的航运业以及向美洲殖民地提供其所需的制成品工业。

  所以,海权的强大不一定意味着国家在经济竞争中会一劳永逸。海权确实提供了必要的财富,但对葡萄牙和西班牙而言,这些足够的财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