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原子城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
5.美已拟好军事打击方案
1963年10月,约翰逊将该报告压缩成100页,开始在美国当局的各部门广泛传阅。国务卿腊斯克对他的报告非常欣赏。美国军界也普遍认为,中国即使得到原子弹技术,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泰勒将军在参议院听证会上也表示,他不相信中国人要打核大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人喜欢战争。或许正是这些反对的声音,让肯尼迪直到1963年11 月被刺身亡前,也没有下决心把袭击的各种设想付诸行动。
肯尼迪死后,副总统林登·约翰逊继任,他继续考虑对中国核基地进行打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963年12月中旬,美参联会完成了一项空中打击中国核研究基地的行动方案。1964年4月,罗伯特·约翰逊又根据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室领导人的要求,拟出了4种供选择的方案:1.由美国单独对中国核设施进行空中打击;2.由国民党的空军进行空中打击;3.雇佣在中国的特务进行地面破坏;4.空投国民党军队。不过他在报告中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指出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并不可取,不仅是因为没有苏联的合作行不通,而且美国可能会付出沉重的政治代价。
6.美国不敢单独“先发制人”
1964年9月15日,约翰逊总统专门召集会议,再次讨论如何对付迫在眉睫的中国核试验。与会者排除了由美国单独采取先发制人军事打击的计划,但仍想争取与苏联采取联合行动,约翰逊对此表示同意。
这次会议的决定,实际上反映了美国决策层这一时期多数人的看法,即美国用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来阻止或拖延中国成为核国家,即使能成功也代价高昂。再者,根据中国的实际能力和对外政策趋向,这是没有必要的。
毕竟,美国冷战中的主要对手是苏联,如果美国发动了袭击,那么中国对美国的仇恨将是长期的,还可能把中国重新推到苏联一边。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五个核国家。约翰逊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极力贬低这一事件的影响,称中国的核试验并不“出乎意料”,美国和西方国家会“认识到这种爆炸的有限意义”,而且不必担心“立即导致发生战争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