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下核试验井场[资料图片]
2.美认为中国比苏联更危险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已露出分裂端倪,肯尼迪政府在1962年底检讨了美国对华政策。政府中的主流看法是,中国和苏联都对美国和西方国家保持敌对态度,这一点并没有因为中苏分裂而发生根本变化。相比较而言,中国甚至更为“ 激进”和“好战”。1962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古巴导弹危机、中印边界冲突和中国支持越南的民族革命战争等,均强化了肯尼迪政府中敌视中国的情绪,使美国的决策者深信,中国是对美国更直接和更危险的威胁。
这种担忧集中体现在肯尼迪的谈话中,他对《纽约时报》专栏记者克罗克说,“中国就要有原子弹了,而一旦中国有了原子弹,整个东南亚都会落入中共手中。”因此,美国必须阻止中国成为核国家。
美国最近几年全力阻止伊朗成为核国家,理由也是防止伊朗对美国在海湾地区的盟友构成威胁。
3.苏联拒绝帮美国施压
美国最先考虑的是,用非武力方式扼杀中国的核武器计划。美国打算通过与苏联签订禁止核试验的条约,让苏联压中国终止核计划。
1963年1月,在美国政府讨论禁止核试验条约的会议上,肯尼迪明确表示,他着重考虑的是——如何防止中国拥有和使用核武器。肯尼迪声称,即使少量的核武器掌握在中国领导人手中,“对我们大家都是非常危险的”。
1963年2月,美国主管国际安全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保罗·尼采向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报告,请求参联会研究“ 使用劝导、压力和威胁手段迫使中国签署禁试条约”的可能性,并得到了参联会的支持,参联会列出了各种可能的和平手段。
1963年7月,与苏联进行核禁试谈判的美国代表——助理国务卿哈里曼在到达莫斯科的第二天,便接到肯尼迪的指示,要求他“尽力查明赫鲁晓夫对限制或阻止中共核计划的看法,以及他是想由苏联采取行动,还是让美国行动”。
根据哈里曼在莫斯科向华盛顿拍回的电报,赫鲁晓夫的看法是,在法国也并没有签署核禁试条约的情况下,单独将中国挑出来作为威胁是难以接受的;而且一旦中国有了核武器,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大喊大叫”了。
1963年7月25日,美英苏三国代表在莫斯科草签了《禁止在大气层、外空与水下核武器试验条约》,其主要内容就是两条:一是签约国不进行条约禁止的核试验,二是不纵容其他国家进行核试验。7月31日,中国表示反对这一条约,指责美、苏、英三国企图通过条约巩固自己的核垄断地位,并宣布中国不会受这一条约的约束,苏联不能替中国作出任何承诺。
中国的这一表态,宣告了美国以非武力方式扼杀中国核计划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