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林彪如何执掌东北帅权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5-24 02:07:06
林彪去东北之后,也曾有两次违背毛泽东的意志:一次是一九四五年十一月,毛泽东要林彪在锦州地区与国民党军队决战,实现我军独占东北的意图。而林彪的意见则是放弃锦州,避免决战。第二次是一九四六年四月,毛泽东电令林彪死守四平,寸土必争,而林彪守到五月,即先斩后奏地放弃了四平。对于这两件事,毛泽东不仅未与计较,反而于一九四六年五月致电林彪:“前线一切军事政治指挥权,统属于你,不应分散。”表现了对林的高度信任。那么一九四八年的林彪再次与毛泽东出现分歧,不愿南下作战而执意打长春,有没有道理呢?“历史已经证明,长春之敌未被歼灭,确实是蒋介石难下撤离东北决心的原因之一,也是卫立煌拒绝执行蒋介石命令撤退沈阳主力于锦州的理由之一”。(《辽沈战役研究》第186页)

  毛泽东同意了林彪攻打长春的想法。林遂于一九四八年五月下旬发动了攻打长春的战斗。攻城历时一昼夜,歼敌五千人,我军亦损失两千战士。过多的伤亡影响了东北我军纵、师指挥员的情绪。攻打长春遂告失利。

  此后,就攻打长春问题西柏坡与东北有多次电文往来。毛泽东、朱德详细地询问了攻城情况,还向林彪、罗荣桓等人介绍了徐向前指挥临汾作战的经验。从毛、朱的意见看,他们是希望东北我军能够攻占长春的,也就是说,毛泽东同意林彪攻打长春之时,的确也希望能够通过林彪的战法完成辽沈战役。这一次,现实却未往林彪所预想的方向发展。

  从逻辑上说,林彪认识到长春不好打之后,并不因此就会以为锦州好打。攻打长春失利后,他的初步打算是一方面对长春之敌进行长围久困,另一方面打来自沈阳的援敌。但卫立煌竟然未发一兵一卒救援长春。于是,情形成了这样:一方面攻不下长春,另一方面又无援可打,东北我军主力被牵制在长春地区,与长春守敌形成僵持局面。而这种局面正好符合蒋介石用一座孤城“箝制共军大批主力南下”的意图。作为一个战场指挥员,林彪不会看不出这种局面于我军不利。犹豫至七月,林彪主持召开东北局会议,认为执行毛泽东关于南下作战的方针有利。林彪作战立场的转变,一则是为摆脱长春地区的僵持;另一个原因,就不能不说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强大影响,因为南下作战毕竟是毛泽东指示过的战法。这也就是说,即使林彪决定南下作战时,他对攻占锦州的战略认识,还是被动的。“林彪是否认识到了这种结果(指不能封闭东北敌军)的严重性呢?我的回答是,在试攻长春之前,林彪没有认识到,试攻长春之后,林彪也没有认识到;对长春长围久困后的一段时间内,林彪还是没有认识到。为什么这样回答呢?这就是林彪与毛泽东的差别,或者说是林彪所处的地位给他造成的局限性。”(《辽沈战役研究》第197页)

  一九四八年七月二十日和二十二日,林、罗、刘电报毛泽东,决定南下作战。毛泽东回电予以肯定。至此,辽沈战役作战方针的实质问题在理论上已经解决了。值得一提的是,林彪在战锦州之前还曾于八月、十月两度犹豫,八月给中央的电文还对关内的兄弟部队提出了一些不适当的要求,此时毛泽东对南下作战问题已态度强硬,回电驳斥直用“很不对”、“甚为轻率”等语词,林彪因而警醒,承认了错误。十月的犹豫是因敌情变化,蒋介石在葫芦岛增兵。此次罗荣桓据理力争,主动说服林彪及时改变主意,从而将作战目标继续定在攻打锦州上。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