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林彪如何执掌东北帅权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5-24 02:07:06

  其次,出于毛泽东统一指挥权的考虑。作为杰出的军事家,毛泽东对于战略的集中指挥一直高度重视,认为在战略层面上指挥权不协调、不集中是有害的。而当时东北局领导在如何建立根据地问题上恰恰不能形成一致意见,分歧的双方就是林彪和彭真。这种工作上的分歧是正常的现象,至于林彪在“文革”中以此诬陷彭真等人,那是后话。不过,在当时毛泽东看来,东北局一、二把手之间的不协调显然是一个大问题。他必须在彭真与林彪之间作出选择,结果天平倾向了林彪。根据一些人的研究,毛泽东在选用战略区首长时,有四个原则:其一,要有统领千军万马的指挥才能;其二,要有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其三,在军队中应有很高的威望;其四,要立过赫赫战功。用这些标准来衡量,一九四六年在东北的林彪无疑是最佳人选。彭真长期从事白区工作,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但在军事指挥实践上,却无法与林彪相比。

  再次,就是林彪去东北后出色的工作实绩。“他对和战问题,一直不抱任何幻想,立足于打;在根据地建设问题上,与毛泽东的主张不谋而合;在作战方针和作战原则上,也符合东北我军的实际;在前线作战,且战且退,不放过在有利条件下歼灭和打击敌人。”(《辽沈战役研究》第104页)特别是放弃锦州决战和成功指挥四平撤退,更显示了他作为军事指挥员的过人之处。

  锦州之战的历史真相

  关于战锦州问题,人们了解的情况一般是这样:毛泽东要求林彪南下作战,攻打锦州一带,封死东北大门,而林彪则主张打长春,拖住东北敌人。攻打长春失利,林彪在毛泽东的督促下,南下攻打锦州,途中听说蒋介石在葫芦岛增兵,又产生动摇。由于罗荣桓的劝阻,加之毛泽东电令措辞严厉,方下最后决心,攻打锦州。林彪在蒙古草原折戟沉沙后,“战锦”问题理所当然地成了他一贯反对毛泽东的重要罪状。但锦州之战实为辽沈战役的关键一仗,决策过程中的曲折分合,使研究者也产生诸多分歧,一般读者则更感扑朔迷离。《辽沈战役研究》不避肯綮,操刀解牛,对“战锦”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辽沈战役形成的过程中,对于东北地区的战略构想,林彪与毛泽东是一致的,或者说,林彪是完全赞同毛泽东意见的。这个构想就是:“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一九四八年初毛泽东曾电报林彪以此构想征求林及其他东北领导人的意见,林彪回电明确表示:“我们同意与亦认为将敌堵留在东北各个歼灭,并尽量吸引敌人出关增援,这对东北作战及对全局皆更有利,今后一切作战行动当以此为准。”但在如何堵住国民党军队撤出东北这个问题上,林彪与毛泽东有分歧。“毛泽东的构想是,东北我军的作战方向是向南,打义县至滦县一带,切断北宁路,关闭东北国民党军队的陆上退路”。“而林彪的想法是不必截断东北敌军的退路,不必关闭东北大门,只需抓住吉林、长春之敌,国民党东北军队也难下撤离东北的决心”。(《辽沈战役研究》第179—180页)也就是说,毛泽东是想用“卡脖子”的办法,林彪则是想用“拖尾巴”的办法。

  这种分歧不能说明林彪对毛泽东是如何不服从,而只是体现了毛、林二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战略方针的认识。战场指挥员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作战方法,从而得出一些与上级领导不同的结论,这是正常的现象。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