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判中,斯大林的态度强硬,似乎有关《雅尔塔协定》一事,没有任何松动的余地。同时,他还以三巨头所签署的协定任何人无权拒绝相要挟。致使双方在归还领土主权等问题上,分歧很大。对此,宋子文很为恼火。
正当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斯大林要去柏林参加三巨头波茨坦会议,于是中苏谈判只好中断。宋子文回国。
蒋介石听了宋子文的报告,经斟酌,心里有了一个谱,他决心在外蒙、旅顺、大连和满铁等问题上,对苏联作出让步。
蒋介石的决心是出自以下考虑:
1.维护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在某些事情上,不便过于使美国不快。
2.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可以在支持下,实现一党掌权。
3.充分利用苏联所派出的军队,帮助国民党政府收复东三省(满洲)。
4.对苏作出一些让步,以减少在发动内战计划中,来自苏联的干扰。
5.尽力促使苏联早日出兵对日作战,以减少战争中同盟国的伤亡,也好向有个交待。
蒋介石的用心,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的需要,于是他再派宋子文重返莫斯科,找斯大林继续会谈。
聪明的宋子文在重返莫斯科之前,向蒋介石提出辞职,不当外长了。蒋也看出,宋是不愿为这个有损领土主权的条约承担责任,以免后人骂他卖国,便同意了宋的请求。
随即,蒋介石便任命王士为外交部长,并嘱宋:“中苏谈判你还是要负责到底。”
波茨坦会议后,战争形势发展变化很快。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蒋介石深感事态紧迫,特别是他看到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一篇文章,更有些着急。
毛泽东的文章中号召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军队立即进行反攻,文中指出:“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对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进攻,歼灭这些敌人的力量,夺取其武器和资财,猛烈地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
此时,蒋介石也担心中共会在苏军的支持下占领东北和内蒙。他想到这里就更有些慌神,于是他立即指示宋子文尽快与苏联谈判,必要时可作一些妥协。
就这样,政府和苏联政府于8月14日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双方还签署了关于长春铁路、大连、旅顺口及苏军与中国行政当局关系的四个协定,并互换了关于外问题的照会。中国方面声明,战败后,如外公民投票证实其独立愿望,中国政府当承认外蒙古之独立。
这些文件均由中、苏两国外长签字。
不久,马歇尔奉命来华斡旋国共分歧。他不负使命,尽了自己的力量,但由于他必须贯彻杜鲁门的扶蒋反共的旨意,他不得不自己宣告“斡旋失败”。最后,他只能悄然而去。
马歇尔原是陆军五星上将,当过美国陆军和空军首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同盟国战略决策人之一。他的才华、功绩和为人在西方舆论界的评价是很高的。据美国作家福雷斯特·斯·波格说,有三个英人(一位编辑、一位内阁成员、一位历史学家)和两个美国人(一位外交官、一位外事通讯记者)坐在伦敦俱乐部议论本世纪的伟大人物(伟大是指性格、远见、成就和崇高目标而言),五人一致同意,只有两个人可以称得上是伟人,他们是温斯顿·丘吉尔和乔治·马歇尔。
美国派了个将军搞外交这件事,许多人猜测,美国的对华政策将会有些什么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