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末,解放军仍未完全恢复其战术水平。军事问题专家哈兰·简克斯曾在80年代初出版过研究解放军的专着《从步枪到导弹》,他在该书中批评解放军当时在与敌对抗时仍采用大规模的步兵近距攻击战术,并将这种战术形容为“紧靠”敌军防御阵地的战术。他之所以对解放军提出批评,是因为这种战术限制了解放军运用火炮和飞机,即采用现代化多军种联合攻击方式的能力。
在步校报告的写作者看来,解放军炮兵的表现没有达到应有水准,该兵种没有给实施机动的部队提供灵活的“呼叫式”炮火支援。炮兵人员缺乏精确测量、计算射击诸元以及与机动部队保持通信联络的能力。解放军采取了与改进步兵战术相似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即把炮兵的作战任务分解为一些基本任务,并针对各项经过细分的任务分别进行相应的训练。此外,解放军还力图在掌握火炮性能、射击程序、侦察、选择合适炮位以及改进通信联络等方面取得进展。如果解放军炮兵掌握了上述技能,那么其地面作战力量的作战成效将会产生巨大的进步。
要想确定解放军当时在野战工程和地面测向水平方面的提高程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采用了“实弹射击”训练,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解放军步兵对地雷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炮兵则研究了侦察和测量问题。但他们是否已掌握了足以改进解放军战场表现的知识?当时召开的各种会议和大量报刊文章都包含有类似于以下文字的内容:“参加(广州政治工作)会议的同志认真研究了如何基于实战改进军事训练,以及如何最有效地提高战术水平等问题。大家都表示要与实战相对照……研究所有军事训练课目和有效地开展训练……”如果解放军确实按照诸如此类的会议上确定的目标提高其“战术技能”,它将会在建立一支有效的地面作战力量方面又一次取得大幅度进步。

初看起来,解放军当时的后勤保障工作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解放军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部队共有30个师,每个师每日约需500吨各类补给品,日需补给的总量为15000吨。解放军需用卡车运送所有这些补给,而解放军当时拥有的最大型卡车(“吉尔”151、“吉尔”157和“解放”CA-30)的载重量仅为4.5吨。因此,解放军为保证其进攻部队的作战行动正常实施一天,就需动用3030辆卡车运输补给。解放军师级部队都拥有卡车,但这些卡车主要用于运输弹药和其他重型武器装备,并不是专门用于运输补给的车辆。此外,执行战术任务的部队未编制运输团和运输营。如果部队动用卡车运输粮食、燃料、补给和弹药,就无法牵引火炮和运输野战工程物资或架桥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