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王忠嗣
开元时代是唐朝的又一盛世,的文治武功在这一年代几乎达到了顶峰,而王忠嗣就是这一时期杰出将领的代表。王将军祖上同样为世族家庭,初唐着名诗人王维即为王将军先祖,其家族人物也多为文官为主。王将军初出茅庐的第一战是开元十八年的玉川战役,此战前王将军侦察得知吐蕃大赞普正在玉川检阅军队,于是率300骑兵星夜出击,结果斩首千人,俘获牛羊万头,俘虏4000多人,吐蕃赞普仓皇逃走。此战堪比霍去病800骑兵夜袭匈奴之战,而此时的王将军也与霍去病一样,只有18岁。可谓是少年英雄。而王将军第一次指挥的大规模军团做战则是开元二十六年的北伐契丹之战,自武则天征讨契丹失败以来,契丹势力日益强大,大有和唐朝分庭抗礼之势,唐朝五次北伐皆败,武则天还曾下令征全国囚犯组成军队讨伐契丹,依然是劳而无功。王将军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与契丹在桑乾河进行会战,三战三捷,打的奚契丹联军全军覆没,契丹可汗只以身逃,不久被部下杀死,契丹36部尽数投唐,从此几十年不敢作乱。从此唐朝威行漠北。
动漫
此后,王将军担任陇右节度史,身处抗击吐蕃的最前线。天宝元年,王将军集中优势兵力发动了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接着乘胜追击,在积石会战中将吐蕃残部全歼。并俘虏了8000依附吐蕃的吐谷浑军。这是一次惩罚性的自卫还击战,吐蕃在青海甘肃交界处设置的堡垒几乎被全部摧毁,死伤数万人,两个王子战死,重要战略盟友吐谷浑降唐。此战是对吐蕃的沉重打击,自此,吐蕃在青带对唐朝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其对河西地带的威胁已基本解除。之后,王将军行军千里增援小勃隶,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并在此战中大胆提拔了当时还是青年将领的李光弼郭子仪,后虽小勃隶再次叛乱,但大食慑于唐军军威再不敢出兵。王将军戍守边境几十年,有力的拱卫了大唐的安全。王将军被罢黜后,唐朝边将连年征伐,虚耗国力,并导致节度使用兵自重,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的悲剧。而王将军当年的部将郭子仪等人,则投身于平叛战争里,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汗马功劳。
七 徐达
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曾说徐达得到了岳飞留下的《武穆遗书》,收益非浅,得以百战百胜。此说当然夸张,但徐达的军事才能却是显而易见的。《倚天屠龙记》中的汝阳王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灭刘福通的红巾军的是他,收服张士诚的也是他,多次打的朱元璋部败退的还是他。而徐达却能在滁州之战中将其精锐歼灭,并迫其自杀。可谓是初出茅庐第一功。事实上徐达的功业不止于此。明朝几乎一半的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朱元璋也曾赞颂他为“万里长城” 徐达和常遇春是朱元璋的左榜右臂。常遇春更自称将兵十万横扫天下,大有汉朝时焚侩自请十万兵扫匈奴的气概。但朱元璋经深思熟虑还是选择了徐达为帅,徐达也不负众望,一举将元朝打回老家。历史上历来是由北方政权统一南方,而徐达却开创了由南方政权统一北方的先河。徐达长于常遇春的地方有两点,一为智谋,二为战略眼光。常遇春有猛张飞之勇,作战身先士卒,威震敌胆,可惜勇而无谋,开封战役被元将脱金龙以诱敌深入计包围,几被生擒,幸亏明军战斗力强大,死战突围,才侥幸而归。而且常遇春自恃勇猛,轻视火器等科技,天荡山一战攻人回回炮阵地,险些中炮丧命。相反徐达却极有智谋,对开封只围不打,并不断以小股部队骚扰对手,待敌人完全疲惫后方才发起进攻。一举拿下开封。同时,徐达高度重视火器制造,为骑兵广泛配置火龙枪,以弥补明军骑兵在骑射上与蒙古骑兵的差距,并广泛使用火炮用于对蒙古人作战,制定了火枪,火炮,骑兵,步兵协同作战的战法。以优势火器大破扩敦贴木儿八万色目人军队,一举收复甘肃青海。并以攻心战迫使西藏各部臣服明朝,真是钢柔并济。另外,在战略眼光上,徐达也高出常遇春一筹,常遇春痛恨蒙古人,大军所到之处将蒙古人色目人尽数杀戮,徐达却不同,对归降的蒙古人一律善待,并安抚百姓,使许多城池自动归附。在军事战略上,徐达对明朝也有卓越贡献,他提出的卫所屯田制度被朱元璋所采纳,几乎沿用整个明朝。朱元璋曾赞此制度“养兵百万,不费国家一粒钱粮。”这使明朝得以以6000万人口养活了200万的庞大常备军,有力的巩固了国防。明朝历代皇帝昏庸者多,但国家却能维持近300年。其中军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