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四平保卫战期间,一名手持长枪,英姿飒爽。高度警惕的东北民主联军的小战士站在写有“坚决保卫四平”的高墙前面,像要与前来侵犯的敌人战斗到底。
那是国共两党在东北“真枪实弹”的首场较量。国共两党都派出了较强的统帅——杜聿明和林彪,两人在国共各自阵营均是极为出色的军事指挥官,同时又都是抗日名将!有意思的是,这两人都出自黄埔军校,杜聿明是黄埔一期生,林彪是黄埔四期生,两人是同门师兄弟。但如今不得不在战场上以武力来对话了。就这样,东北大地上决定两党命运和前途的决战就是这两位同学拉开的帷幕!
其实,早在日寇尚未投降之际,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就向全党指明了全国解放的道路:“从我们党、从革命的最近和将来的前途看,如果我们现在把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所以,在重庆谈判前后,高瞻远瞩的毛泽东就从各解放区抽调10余万主力部队从海陆两路急赴东北。同时,又增派20余名中共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率领两万多名各级党政干部赶赴东北,指挥作战和开辟建立政权的工作。
与此同时,蒋介石也深知东北地区的战略重要性,他派自己的得意学生(号称天子第一门生)、国民党军的常胜将军杜聿明统率大军前往东北,争夺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东北。可是要夺取东北,必先掌握四平这一战略要地。因为翻开地图,就可见四平的战略地位之重要。这座城市位于东北中部平原,当时是一座拥有10余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处在中长、四洮、四梅三条铁路的交叉点上,是通向东西南北满的咽喉要地,自然也就成了军事战略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