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军事>武器装备>

中国为何需要轰18:打航母不能光靠东风导弹(4)

来源:复兴网 时间:2015-10-12 18:22:43

      我们都知道超音速战斗机的垂尾都比较高,这是因为超音速飞行垂尾效率下降,那么解决办法有增加垂尾面积,但这显然会增加重量,还有一个办法是机身前部边条。我们应该注意到三倍音速的SR-71的垂尾面积并不大,但是还能够满足那么高的音速下的航向稳定性,可以说机身边条提供了帮助。在这方面,可以看SR-71研制前洛克希德曾经设计的高速截击机,为了装机头雷达把机头边条去掉,这样造成航向稳定性下降,进而在腹部增加了腹鳍,可以见下图:

      那么边条增加航向稳定性有没有理论依据,可以看下面截图,带有边条的机身是可以增加航向稳定性的,这样可以减小倾斜尾翼的面积和重量。

尖端武器装备

      实际上YF-23也是类似设计,可以说这个前机身采用这个设计,同时满足隐形和航向稳定性的要求,也算是一举多得。

      W/M形机翼设计:兼顾航程和超音速以及隐形要求。

      理论上满足航程需要较大展弦比,满足超音速需要较大后掠角,加上隐身设计要求,采用传统的类似SU-27那样的后掠机翼在展弦比上和超音速上是可以的,但是隐形上就不见得好了,至少目前看到的大多数隐形飞机不是这样的设计。而如果采用类似F-22那样的切尖三角翼,如果后掠角大的话,这样的机翼展弦比又偏小,对于战斗机选择那样的机翼合适,但对于轰炸机就不太合适了,那么这个时候W/M形机翼的好处就显现出来,W/M形后缘可以满足隐形方面的要求,与切尖机翼面积相同情况可以做到更大翼展获得更好的巡航性能,而内侧较长的弦长也能够减小相对厚度,减小波阻,提供内部燃油空间,也有利于内侧结构受力。在这方面可以看麦道的JSF项目时的机翼设计,可以说现在的这个飞机就像是放大的麦道JSF,其实麦道公司在战斗机和舰载机设计方面有很多经验,麦道JSF项目考虑到了舰载机和垂直起降要求,垂直起降需要机翼面积不要太大来减轻结构重量,而舰载机强调航程,当然也需要隐形设计,可以说采用W/M机翼也是较好的满足了这些要求,算是机翼设计上的殊途同归吧。

      背部进气道:满足隐形要求,同时对机动性不高的要求来说也不会是太大问题

      针对背部进气道大家比较担心的是机动时被遮挡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以前有这样的担心,同样“某某某某”兄弟也担心这个事情,可以说背部进气道在大迎角机动时会受到遮挡影响必然的,不过这样影响到底是不致命的需要探讨。

尖端武器

      其实,看波音以前的六代机概念设计,一开始就有机背DSI进气道,后来改成边条下的尖脊进气道,可以说波音能够考虑机背进气道,至少表明机背进气道的进气多少还是能够获得一定保证的,但是后来改了进气道,个人认为对于高机动性要求机背进气道还是有问题,这或许就是波音方案变来边去的原因,波音早期六代机方案见下图:

      那么对于这个飞机而言,估计飞机的正常起飞重量应该超过50吨,最大起飞重量应该更大,推重比则不会很高,而指望这样的飞机去像战斗机那样做9g的过载盘旋显然不可能,也更不可能去和对方的战斗机做低速的狗斗,其作战使用应该是隐形接近然后超音速突防,发射完导弹后就开始逃跑,在这些过程中并不需要大迎角机动,那么机身背部进气道的遮挡问题就不那么突出。

      下面是从方宝瑞书中截的关于机身背部进气道的内容,大家可以注意其结论。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方宝瑞书中提到机身背部进气道位置几乎在机翼中间位置,比现在的这个飞机CG图的位置更靠后,另外注意座舱对进气道影响的说法。

      弹仓设计:能够发射大型巡航导弹、超音速反舰导弹,侧弹仓能够带中距空空弹。

      显然根据前面作战定位(需求),发射长剑10巡航导弹和超音速反舰导弹是必须的,正好这两种导弹都需要很大的空间来容纳,采用机身背部进气道对于设计机身腹部弹仓还是很有利的。对于这种飞机在飞跃第一岛链后需要靠自己来自卫,在碰到对方大型加油机、预警机、轰炸机、战斗机,就去用中距导弹去打击,打了就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