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航空发动机始终是国内航空工业的一个大弱项,直到“昆仑”和“太行”等新一批国产发动机出现,才有了自己的完全知识产权的产品。今天我们要谈谈中国国产“太行”航空发动机的研制难点和使用现状。
我国自1992年引进首批苏-2SK战斗机以来,包括进口和国产战斗机在内的全部三代战机中,有近60%仍然还在使用俄制AL-31F/FN系列发动机,虽然俄罗斯发动机在工艺上要比美国通用、普惠及英国罗罗发动机的差些,但也有它的优点,比如发动机总造价便宜。苏联发动机不是和美国争精密,而是争作战效果。
从“太行”大推力军用发动机开始研制到批量生产,经历了太多磨难和挫折,几次大的空情事故和飞行险情差一点就葬送了这款“国之重器”,发动机研制之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国产“太行”发动机总装生产线
实际上,美国在研制第三代大推力军用发动机的过程中也有过类似的经历,F-100-PW-100发动机最初装备F-15A战斗机时,压缩段叶片失速、涡轮段损毁和零件寿命远低于预期等问题层出不穷,造成的结果就是F-15A“鹰”战斗机曾今频频趴窝不能起飞,而被称为“机库皇后”,搞航空发动机真的难于上青天。
据军事专家称,我国之所以广泛使用俄制AL-31系列发动机,首先是西方国家对我们施行高技术禁运,不给我们卖发动机,其次就是俄制发动机的性能也有可用的一些优点,比如说,“俄制发动机并不追求精密但却追求在关键时刻可用,它的设计目的就是在战机格斗的这五分钟,这五分钟我比你强,我就是胜仗。
飞行中的F15A战机
总之,你打你的高科技,我打我的高投入。军事专家称,西方发动机靠精密产生高推重比,俄罗斯发动机就靠热能发挥,靠冷却技术,把燃气温度调到最高而烧不坏发动机。发动机无非这么几条路,一是温度提高,提高推力,二是减小摩擦,减小损失。我们国家一直跟在人家后面走,设计能力比俄罗斯差不少。
自2011年以来,我国先后多款新机型、改进机型作战飞机相继首飞或者曝光,媒体甚至用 “井喷”来形容刚刚过去的几年中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然而鲜有人注意的是,2011年以来的这些机型中,绝大多数依然缺乏一颗强劲的“中国心”,而早前使用“中国心”的机型,要么悄然换上了进口发动机,要么迟迟没有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