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挫折中奋起的“巨浪二号”
20世纪60年代“巨浪一号”导弹的研制刚刚开始,中国就开始考虑论证它的下一代导弹。其实这并不奇怪,“巨浪一号”导弹的射程仅有2000千米,虽然世界各国研制的第一代潜射导弹大多在这个射程范围,但当时。苏等强国在研制装备第一代潜射弹导弹之后,很快就研制装备了射程更远的第二代潜射弹道导弹,到了上世 纪80年代,美苏的第三代潜射弹道导弹也等上历史舞台,射程更远,可以更灵活更精确的打击更大范围的目标。另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巨浪一号”导弹只能威胁到苏联的远东地区,对苏联其它部分更不要说美国鞭长莫及,相比可以在北极附近水域 活动的美苏导弹核潜艇,中国的水下核力量要具备一样的威慑能力,对潜射弹道导弹的射程要求更高。
资料图:近日有外媒刊文称为谷歌地图提供卫星照片的卫星拍到中国葫芦岛的核潜艇建造厂内出现了疑似第五艘094型核潜艇。其依据是这张照片摄于2013年10月10日,显示一艘094型在干船坞内进行作业,而2013年2月的照片显示一艘094潜艇在码头停靠;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巨浪一号”导弹研制的顺利进行。下一代潜射导弹的研制也正式提上日程。1976年,中央军委就批准了“巨浪二号”潜射导 弹的研制任务,但研制单位对于导弹的财程等关键指标却一直举棋不定,如果 按照美苏法的发展路线图,应该进一步发展射程较远的中程导弹,一步步过渡 到远程导弹,如美国在“北极星”A1导 弹后进一步研制了增程的“北极星”A2 和A3导弹,其中北极星A3导弹射程提髙到4600千米而且具备了多弹头攻 击能力。不过对于中国而言,显然没有那么充裕的资源,也没有先进的技术来升级核潜,无法将“巨浪一号”导弹改进到“北极星”A3导弹的水平。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最稳妥也是最省钱的方案,还是研制一种陆海通用的体积质量更大的导弹。
1982年,二院四部开始进行新一代潜射导弹的总体方案分析,与此同时,中国同时还开展了陆基机动型固 体远程弹道导弹的总体方案论证。中国新型固体发动机研制开展得更早,1979年第二代大型固体发动机的预 先研制正式展开,1983年四院的两米直径大型固体发动机FG-06和FG-07先后完成地面热试车,并获得圆满成 功。固体发动机技术的重大突破,为中国第二代固体战略导弹的立项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二院经过几年的论 证分析,排除了继续使用“巨浪一号”导弹1.4米直径固体发动机的方案,最终确定了研制三级远程导弹的方案, 初步决定第一级和第二级使用两米直 径发动机,第二级使用一米直径发动机的基本设计,并提出“陆海兼顾,技术通用”的总体方案。1986年“巨浪二号”导弹启动预研工作,不过根据当年 调整的分工,二院负责“巨浪一号”的研制定型和“东风”-21号导弹的增程,“巨浪二号”和“东风-31号导弹的研 制工作转交给一院。
“巨浪二号”的预研工作于1986年启动,正式研制工作于1990年展开。基于陆海兼顾的设计原则,“巨浪二号”和“东风”-31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而陆基的“东风”-31号导弹研制难度较低,中国核力量对它的需求也更迫切,研制的优先级也更高一些。新型大型固体三级弹道导弹的研制难度狼高,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1999年8月2日,“东风”-31号导弹才首次发射成功。“东风”-31号试射成功后,同年“巨浪 二号”潜射远程固体弹道导弹正式立项研制。
“巨浪二号”导弹正式立项虽然很晚,但经过20世纪90年代总体设计的反复斟酌和筛选,以及“东风”-31号导弹对一二级大型固体发动机的验证,它的研制最初还是比较顺利的,进入21世纪以后,“巨浪二号”导弹很快顺利进行了陆上发射试验,考核了导弹发动机的性能和表现。根据2004年1月《中国航天报》对侯晓总师的报道,2003年8月,“巨浪二号”导弹首飞试 验成功,这应该是一次陆上发射台的发射试验,而根据文末“前不久,一项飞行试验成功”的报道判断,2003年 末“巨浪二号”导弹很可能又进行了一次成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