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水下发射技术
如果说固体发动机还能因陋就简的话,水下发射技术的困难就更多了,而且更无法得到外界技术和经验的支援。海上发射环境和条件十分恶劣,美国苏联等国家为了攻克水下发射技术,都耗费巨资建立了大型陆上水池进行发射模拟试验,美国还妍制了海上试验舰和水下发射试验平台,美苏法还都曾使用试验潜艇进行发射验证。通过大量的发射试验,它们积累了大呈的水下环境和出水瞬间的数据,也试验了导弹发射筒技术,最终突破掌握了水下发射技术。不过对中国来说,要在国家财力极为薄弱的条件下掌握水下发射技术,研制道路上亦步亦趋的代价是难以承受的。面对这种现实,以黄纬禄为首的研制人员们从中国国情出发,开创性的提出了“台、筒、艇”三步发射试验程序,即遥测弹在进行陆上发射台、陆上发射筒 发射试验后,直接上潜艇进行水下发射,不过为了稳妥起见,遥测弹将首 先使用031型试验潜艇进行发射,最 后才使用导弹核潜艇进行水下发射。通过独创的发射试验程序,“巨浪一号” 导弹的研制过程中避开了修建耗资巨大的试验水池的问题,为国家节省了上亿开支。
资料图:改进后首批新型弹测试射程为9500至10500千米,巨浪2A为巨浪2的改进型,在携带三个分导核弹头的情况下,其射程可达到11000千米左右,除核弹头数量少之外,其他性能与美军现役的三叉戟D5基本相当。
水池不建了,但导弹的水下试验仍然要做,黄纬禄和同事们认真研究后,提出一个大胆的方案:在南京长江大桥上做弹体落水实验。1970年的导弹落水冲击试验中,得到了不同姿态下的弹体载荷和入水深度,为后续试验潜艇进行水下全尺寸模型弹的弹射实验做好 了准备,随后几年里使用试验潜艇进行了多次模型弹弹射和发射试验成功。1977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巨浪一号”潜射导弹成为当时的国家三项重点任务之一(另外两项是试验通信卫星和东风五号远程导弹)。
经过数次成功的陆台和陆筒发射试验后,1982年10月1日新华社发表公告,中国将于10月7日到26日向北纬28 度13分、东经123度53分为中心,半径35海里的圆形海域范围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10月7日首枚“巨浪一号” 导弹的发射正常,但点火后不久导弹失控反转在空中自毁,经过仔细检查,10月12日第二枚导弹的发射试验获得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技术的国家,是中国水下战略核力量即将建立的标志。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具备水下反击力量的核大国,这是任何潜在敌人都不得不认真考虑的事实。
不过1982年的试验毕竟是从031型试验常规潜艇上进行的发射,而实际使用“巨浪一号”导弹的是导弹核潜艇。1982年的试验成功后,导弹核潜艇开始进行最后的“艇弹合一”发射试验。导弹核潜艇首先仍然使用模型弹进行水下发射,接连成功后开始发射遥测弹,但1985年“巨浪一号”的遥 测弹连续发射失败,导弹不是翻滚自毁就是出水后爆炸。经过3年的卧薪尝胆,1988年9月15日和9月27日,“巨浪一号”导弹两次水下发射试验都获得圆满成功,完成了中国第一种潜射弹道导弹的定型试验。此时距离国防科委要求研制潜射弹道导弹已经过去20多年了,真可谓二十年磨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