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军事>武器装备>

北京为何力挺研制一武器:美认为中国为求自信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5-02-27 19:13:28

东方网1月28日消息: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1月27日发表美国“国防承包商防务集团公司”助理研究员乔纳森·雷的文章称,为什么中国要开发一款自己反对的武器系统?中国批评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BMD),但是又在2010年至2014年间开展了3次弹道导弹测试。中国一直支持“禁止太空武器协定”,但是又多次测试反卫星系统(ASAT)。目前还不清楚中国最新的超音速滑翔武器(HGV)的情况,这款名为“WU-14”的武器很可能契合了中国的军事政策。通常而言,中国军事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势头以及不透明,只会加剧人们对中国开发战略武器时的关注。

  从历史上看,或许能解开这一谜团,尤其是中国中子弹项目的历史。1977年至1988年,中国开发了中子弹,这种炸弹更正式的名称是“增强辐射武器”。中子弹是专业的战术核武器(TNW),减少了爆炸冲击波效应,增强了辐射。与弹道导弹系统和反卫星武器类似,中子弹的出现并不符合中国所声明的核政策。中国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强调的是战略核力量以及对核攻击的回应,然而,中子弹却是一款要求首先使用、并以此来对抗常规力量的武器。

1.jpg

  让事情更加扑朔迷离的是,没有证据表明中国曾经部署过中子弹。解密后的美国情报和中国新闻报道表明,中国开发、测试了这种武器,但并没有部署的迹象。中国开发这款武器的时机也很奇怪,上世纪70年代正是中国的困难时期,却仍然选择开发这款昂贵的中子武器。而且,直到1988年与苏联的关系缓和之后(在该项目上两国是竞争对手),才测试了这款武器的最终设计版。

2.jpg

  作者最新的国防大学专题论文中用到了一些原始资料,例如中国核武器科学家传记、新闻报道以及技术性文章等等,可以用来解答这些谜团。这些资料可以重现中国中子弹项目的历史,评估贯穿该项目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对中国中子弹项目进行个案分析,有助于讨论中国当时或现在的武器开发决策。

  中子弹的案例研究表明了一种“技术储备”模式,中国利用这种模式来开发武器技术,以赶上其他国家的实力,但是又推迟部署这种武器,先让他们处于储备的状态。这份报告也考虑到该模式如何适应中国在弹道导弹、反卫星以及超音速滑翔武器等项目中的决策问题。为了评估中国决策背后的驱动因素,该报告从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中国的战略环境——什么样的安全因素促使中国决定开发中子弹?
  2、中子弹的战略意义——中国领导人是如何察觉到中子弹具备应对可能威胁这一战略意义的?
  3、中子弹的规范价值——中子弹是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还是违反了武器禁忌?
  4、资源需求——这种武器的政治、资金、原材料和人员需求分别是什么?
  5、技术可行性——开发生产中子弹的挑战有哪些?中国科学家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最终的中间变数是政治联盟,任何武器项目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能极大地影响决策。在中国的中子弹案例中,军方高层是这款武器的关键支持者。考虑到这些变数因素,可分析出中国的中子弹项目历经了三个阶段: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