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军事>武器装备>

北京为何力挺研制一武器:美认为中国为求自信(2)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5-02-27 19:13:28

  1977年至1980年:决策和初步研究
  1977年,中国媒体跟踪报道了美国在欧洲开发部署中子弹的争议。苏联媒体公开抨击美国的中子弹是“完美的资本主义武器”,并迫使中国也参与声讨。但是,中国媒体却保持了中立的语调,这让苏联对北京的“沉默”感到恐慌。

  此时此刻,中国领导人已经下达命令,对中子弹进行初步研究。至于中国的动机是什么,非常明确——如果别的国家已经有了中子弹,中国肯定也要有。有些科学家起初反对开发中子弹,他们担心这个项目会破坏优先级别较高的核弹头小型化项目。最终他们默许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可能像以前一样拥有政治影响力了,中国领导人优先考虑的是符合国际惯例,而不是核武器。
  1980年至1984年:开发“第二代灯标船”

3.jpg

  1980年,张爱萍将军对一支访美代表团成员称,中国需要中子弹来对抗苏联。中国媒体还报道了法国的中子弹研发项目,并认为这种武器是“大国地位”的象征。从技术层面上讲,武器专家认为中子弹和核弹头小型化(当时正在开展的一个项目)的技术原理是一样的,可以将这两个项目合二为一。为此,他们把中子弹问题分割成不同的组成部分,或称“组成原则”,来分别加以解决。1982年至1984年,中国开展了5次强辐射弹头(ERW)和小型化核弹头测试。1984年12月19日,中国的测试成功取得了“原则性的突破”,一位武器专家用诗句将其形容为“穿过桥梁的第二代灯标船”。很明显,“第二代”指的是中子弹和小型化核弹头。

4.jpg

  1985年至1988年:暂停和重新评估
  1985年,中国的核武器测试开始了长达30个月的“暂停”。当时,法国也决定反对开发中子弹,强化这种武器的禁忌。中国的核武器科学家担心国内外的政治因素会对这项工作构成挑战。1986年,他们向领导层提出担忧,认为美国和苏联可能会订立禁止核试验条约,阻止中国的核武器现代化建设。他们提议加快测试速度,尽快完成新式弹头设计,以免“错失良机”。如果中国并未立即完成新式弹头的测试,很可能会长期处于劣势地位之中。

  中国领导层批准了这项计划,1988年12月29日,中国成功地测试了中子弹。但也有科学家认为中国并不需要中子弹,但是应该测试这种武器,以保证中国的“技术储备”。

  今天的结论和启示

  战略考量和中国领导层对相称能力的渴望是最初决策的关键因素。军方的支持和科学家的“原则”举措让这一项目得以延续,不过,后来苏联威胁的减弱和军事调整又让该项目止步不前。尽管有这些周折,科学家们“机不可失”的建言还是促使领

人觉得要完成最终的测试,以保证“技术储备”。这种案例研究还有助于分析其他国家的核武器项目。例如,中国科学家的“原则”举措,演示了一个国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着手开发一项复杂的武器系统。

  这种案例研究框架和最终模式也有助于讨论中国目前正在开发的武器系统,例如超音速滑翔武器。超音速滑翔武器能以音速在大气层内滑翔,它在现有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中具有更高的存活性。至于开发这款武器的动机,可能是中国认为这套系统可以突破美国弹道导弹系统的布防,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而且首先开发出一款先进系统也能收获“规范价值”。将来的分析还可能包括对这款武器的联合支持及技术原则方面的评估等。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不必再对这种武器感到恐慌,就如苏联曾经对中国的中子弹感到恐慌一样,冷静的评估更具建设性。

  这份报告详细地分析了各种衍生系统、项目特色及意义、人员和结论等等。在这里,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变量框架分析法可以促进对项目动机的系统化评估,是目前评估其他先进武器项目的有效的分析法;二是中国从传记到社会媒体等范围内的各种原始资料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对解密中国武器项目的决策非常有用。这些观点应该对现在的“中国通”和“核专家”处理其他社会谜团起到作用。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