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鉴于此,即便不能说苏35毫无是处,但其对中国的价值远没有俄媒渲染的那么大。俄罗斯这么做,很可能是因本国第五代战机研发受阻,而期望以出口苏35来拖慢中国歼20战机的研发。
按照目前不少俄国人的惯性思维,中国在获得一款俄制新型装备之后,必将处心积虑的进行仿制,而自己将仿制门槛设得越高,就越显得仿制的价值越大。但实际上从歼10的研发与歼11系列战机的改进开始,中国战机就已开始具备越来越鲜明的本国特色。

歼11
着眼于现阶段的歼20战机的研发,中国已基本确定、完成了机体结构、机载雷达、航电系统、武器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尽管动力系统的研发相对滞后,但也正在按部就班的进行。此时如果真的如俄罗斯想象的那样,中国引进并积极仿制了苏35战机,或至少将苏35战机的部分技术整合到歼11机队上的话,表面上看,确实可以提升目前仍作为主力的第四代战机机队的整体技术实力。
但实际的情况却可能是,苏35战机并不先进的机载技术的注入,有可能干扰中国原有的技术研发近程,拖慢整体技术发展,同时中俄两国也将因此陷入漫长、纠结的知识产权谈判。同时为此额外支出的研发费用、赔偿金以及研发时间,都可能会影响到歼20战机的研发、服役进度,而这或许才是俄罗斯真正期望看到的。

歼20
按照俄罗斯军事观察者网站的说法,24架是中俄都能接受的苏35引进数量。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苏35确实没有当初的苏27那样惊艳四座,但通过引进少量苏35确实能在相当程度上加速中国的歼11战机升级进程。但此时需要特别把持住的,就是一贯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技术引进方针,切忌为适应个别新技术贸然改变自己原本的研发节奏。
下一页:美中将一语道破天机:美军轰炸机难敌解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