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专题-娱乐-社会-图片-问吧

主页>娱乐生活>文化杂谈>

山寨文化之火该泼冷水吗?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08-12-15 17:04:59
 文化克隆不是山寨文化的独有现象

  作者:卞广春

  最近北京网友老孟筹办的“山寨春晚”引起关注,随后该创意全国开花。近日湖南网友老段对记者透露,长沙山寨版春晚已正式更名为“酱油春晚”,还把“打酱油”这句网络流行语定为旗号。不过重庆律师周宏表示,就媒体发布的消息,各地“山寨春晚”性质属于营业性商演,其法律门坎较高,要顺利举行难度不小。(12月14日《重庆晚报》)

  不可否认,各地“山寨春晚”有形式模仿的影子,没有央视舞台的成功创意,就没有这些草根文化的泛起。这说明,经过了20多年,央视春晚的模式、效果等,已经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被大众所熟知,也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但是,央视春晚在满足神奇化、成名化、政治化、娱乐化等规则的同时,却少了与百姓的接近性和民间的参与性。如果央视春晚是阳春白雪,山寨春晚则是下里巴人。在短时间内,后者所以能一呼百应,是诸多不能从央视春晚获得成功与满足者的必然反应,亦与其雅俗共赏的特性不无关联。事实上,泱泱13亿人的中国,一枝独秀的央视春晚,无论怎样精彩、丰盛,怎样色香味俱全,想达到众口能调的效果与目的,都有一些不可思议。

  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有人或认为山寨文化是克隆文化、拼凑文化、剽窃文化,担心山寨文化泛红会“窒息”文化的发展;或将“山寨春晚”归属于营业性商演,要受到相关演出法规的约束,意欲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这令人十分不解。“山寨春晚”的现状,还很难用“繁荣”来形容,文化克隆不是山寨文化的独有现象,“山寨春晚”成营业性商演也不奇怪,谁会做劳而无功的努力呢?

  笔者以为,民间文艺很有必要借“山寨春晚”之势造势,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以丰富百姓的业余生活,充实百姓的精神空间,匹配日益增长的经济格局。如果为“山寨春晚”贴上太多抑制、阻止其发展的标签,刚刚点燃的“山寨春晚”之火遭遇一盆冷水,“山寨春晚”等山寨春文化将必死无疑。如此息事宁人,对文化对经济都没有什么好处吧?
作者:  责任编辑:王芳芳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注册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