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专题-娱乐-社会-图片-问吧

主页>娱乐生活>文化杂谈>

余秋雨当“大师” 幽默吗?

来源:红网 时间:2008-09-22 17:18:59
9月10日上午,由上海市教委设立在上海戏剧学院的“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举行揭牌仪式。余秋雨本人在发言中,称自己曾作过几次努力,希望删去“大师”这两个字,但没有成功,结果“大师”一词在网上引发了争论。 (9月14日《西安晚报》)

  62岁的余秋雨在讲话中说:“听到成立 工作室这个消息后我曾作过几次努力,希望删去‘大师’这两个字,但没有成功。这是(上海市)教委的一种架构性的设计,要改动有一定的难度。后来我想,比‘大’字等级更高的是‘老’字,一个人先成‘大人’才能成为‘老人’,那么,既然我已经做了大半辈子的‘老师’,那就后退一步叫叫‘大师’也可以吧。”余先生这段带点自嘲的讲话,好像一段一点也不好笑的相声,听后,不但让人觉得少了幽默感,而且觉得余先生像很在意自己位于浙江慈溪市桥头镇的老宅,被有关部门上报申请成为慈溪市文物保护单位一样,对被冠以“大师”头衔,心中是窃喜的。

  在余先生“希望删去‘大师’这两个字”之前,也有人希望别人不要称自己为大师。比如,国学大师启功先生,说自己“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启功《自撰墓志铭》);季羡林先生则称头上戴着一顶国学大师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他觉得自己“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为此,他着郑重地撰文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季羡林《病榻杂记》)。

  与启功大师、季羡林大师一比,余秋雨先生“希望删去‘大师’这两个字”的言行,就虚假得多了,不光余先生对“大师”的别解,让人觉得余先生内心是喜欢被人叫作“大师”的,而且余先生把关于“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成立的报道、自己发言的部分内容以及相关领导出席揭牌仪式的照片,分别上传到自己的个人博客上,这分明是要扩大“大师”的影响力。

  既然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是上海市教委的“架构性设计”,余先生无权“删去‘大师’这两个字”,那余先生就不要矫情地以“大师”自居,以免别人起鸡皮疙瘩。(张铁鹰)

作者:  责任编辑:王芳芳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注册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