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5日,丙戌年(2006)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进行击鼓仪式,缅怀先祖。 新华社记者摄
2006年4月5日,参加丙戌年(2006)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的仪仗队伍走向轩辕殿。新华社记者摄
2007年4月5日,公祭典礼进行乐舞告祭。当日,丁亥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上万名海内外中华儿女在此共同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新华社记者申宏摄
还有一部分网友认为,各地的祭奠活动过多过滥,且大多出于利益驱动,从而导致祭奠流于形式,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网友"小雨&王"认为,对先祖的认同是一种文化,且每个地方都有特定的文化,这些文化缩影都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做的不是如何祭拜先祖,而是应通过这种认同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不能成为形式主义的产物,各地泛滥的祭祖之风当休矣。
公祭应更加规范化
2008年3月9日,人们在淮阳伏羲太昊陵举行公祭大典。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
2008年3月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涌向淮阳伏羲太昊陵。 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
部分专家、学者认为,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采取适当形式祭拜祖先,增强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好事,但公祭活动不应过多过滥,应对其加以规范。
一些网友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新华网一位网友在观看了陕西黄帝陵公祭大典后表示,大规模祭祀祖先的行为一直在东亚国家盛行,在中国自古尤甚。在当今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应该保持和坚守我们的传统。网友"吴仁寿"说,有关方面应加强对公祭活动的审批和管理,对那些没有必要举办、特别是铺张浪费的公祭活动,应该明令禁止。政府部门更应慎行公祭活动,把有限的精力财力用到解决民生问题的刀刃上。网友"刘效仁"说,追思先祖圣贤,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应在学习和缅怀上做文章,不用非要搞什么复古程序。某些地方官员过多地把心思花在发掘圣贤遗迹上,必然挤占为百姓办事的时间和精力。网友"刘效仁"表示,希望当地官员能多关注些民生问题,少借先祖搞一些"面子工程"。
2006年4月2日,来自海内外的三千余名各界人士在浙江省绍兴市大禹陵祭祀广场参加公祭大禹典礼,身穿远古服饰的祭祀者向大禹陵敬献美酒。新华社发 袁云 摄
暂无关联文章,您可通过站内搜索查询相关文章 |
下一篇:书法艺术傍上毕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