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5日,丙戌年(2006)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进行乐舞告祭,一条巨龙在轩辕殿前腾空而起。新华社记者摄
2007年4月5日,丁亥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上万名海内外中华儿女在此共同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在陕西,一些知名人士建议把黄帝陵公祭交由国家来主持,以期能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凝聚海内外同胞的人心和力量。有驻陕全国政协委员也在两会期间提交了"建议将清明节公祭黄帝陵典礼升格为国家级祭祀大典"的提案。这些观点迅速引起媒体和网民的广泛关注和众多质疑,一时间讨论之声四起,更是让今年的公祭活动"未祭先热"。尽管此事暂且没有下文,却隐隐透露出公祭活动在今后可能继续升温的信号。
公祭"功利性"引发质疑
2007(丁亥)年公祭人文始祖女娲大典 (图片来源:中广网)
举办公祭活动,给不少地方带来了正面效应。如陕西黄帝陵1980年恢复公祭典礼后,整修道路,修建祭祀广场,使得整个景区外部环境配套设施都大有改观,让这个原本偏居一隅的景点成了全省旅游的"金字招牌"之一。
黄陵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县城人口不过3万,整个黄陵县亦不过13万人。由于年年举办祭祖大典,使得这座小城的影响力日渐扩大。2008年的黄帝祭祖大典,就吸引了八千名来自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同胞、海外侨胞代表来此拜谒。近几年来黄陵旅游的游客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去年游客已接近70万。无独有偶,2006年河南新郑在举办了"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后,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和旅游综合效益同比也有大幅增长。
2007年5月9日,演员在公祭仪式上表演。 当日,南京天妃宫按照明代礼仪举行公祭妈祖仪式,纪念妈祖诞辰1047年。 新华社记者孙参摄
有了这样的效应,公祭在国内一些地方蔚然成风也就不足为奇了。但也有一些专家和网民对此提出了质疑。有专家认为,一些地方举办公祭的重要原因就是希望能让祭祀活动搭台,经济活动"唱戏"。借公祭活动扩大当地知名度,进而招商引资成了一种被争相效仿的模式。不少地方都宣称,通过'搭台,唱戏',共签订多少亿合同,引进多少亿资金。实际大多是自欺欺人,不是将意向性合同说成事实,就是移花接木。这些祭祀地一般都不是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最近更扩大到一些贫困地区,投资者在商言商,岂能不考虑经济效益?要真有利可图,即使不办公祭,照样能招商引资。
众多网友也对公祭成风提出质疑。网友"我要瘦十斤"认为,距离清明尚有些时日,社会上的"清明气氛"便骤然浓厚起来,各地的祭祖活动也在这时候赶来凑热闹,动辄拿出一个八竿子都打不着的理由抢着和祖宗沾点关系,其实看重的无非是清明这个商机。尤其今年清明节有三天假期,公祭带来的旅游收入自然不能小瞧,这也是许多地方展开先祖口水战的根本原因。还有一些网友认为,地方政府力争将公祭上级别、上档次,不过是在"比面子","赛政绩"。网友"草堂杂音"说,虽然百姓对公祭活动的怨声不绝于耳,但"政府公祭"之风为何愈演愈烈?从各地泛滥的公祭来看,大多难逃"官员露脸、百姓埋单"的老套路。看似风光的公祭,其实反映的是地方官员的畸形政绩观和浮躁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