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卖房保壳”不可不防

来源:上海金融网 时间:2016-09-26 18:54:41

  近日,一则“房地产拯救上市公司”的新闻成为公众关注焦点。据媒体报道,*ST宁通B(行情200468,买入)近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以公开挂牌方式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转让北京市西城区槐柏树街11号楼两套房产,拟转让房产的账面净值总计129.74万元,增值额为2142.88万元,增值率高达1651.68%。一旦房产转让成功,*ST宁通B全年扭亏的几率将大大增加。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价格的飞速上涨,“辛辛苦苦一辈子,抵不上折腾几套房”已然成为全社会难以承受之重。此次上市公司要靠“卖房保壳”,则让房价畸形高企的问题,更戏剧化的呈现在公众面前,由此引发的负面效应不能不引起高度重现。

  一方面,房价的畸形高企势必将进一步令资金“脱实向虚”。在过去十几年中,除房地产以外的实体行业,均难以实现十几倍的收益。特别是在近年来宏观经济增速整体下滑的背景下,实体企业的盈利能力更面临挑战。

  即便是实体企业的优秀代表,上市公司今年的日子也不好过。今年半年报显示,2926家上市公司中,395家净利润为负,其中还不包括各种注资、重组后财务数据优化的“壳资源”。同时,上半年净利润为正但不足500万元的上市公司达115家,半年净利润甚至买不起北京五环以内的一套一居室。

  在此背景下,众多非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不将心思放在如何搞好主业上,反而热衷于下注房地产,则进一步导致了资金和业务的错配。此次*ST宁通B“卖房保壳”,即便只是一时之举,也将给市场带来严重的负效应——事业败家、房产兴企。

  另一方面,当前房价畸形高企在一定程度上是货币现象。因此,如果资金“脱实向虚”问题进一步加剧,大量资金沉淀至房地产行业,一旦货币政策发生转向,实体经济的流动性可能面临较为严重的冲击。

  从微观层面看,发达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将近八成的破产企业并非亏损企业,倒闭更多是源于现金不足。因此,如果企业资金大量流入非经营性房产,这种低效甚至无效的存量资源虽然看似关键时刻的“救命稻草”,但更可能成为资金“退潮”之后的“暗礁”。

  而从宏观层面看,“卖房保壳”所显示出的资金和业务错配,显示不利于企业、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发展,也与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方向背道而驰,若这一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后果将非常严重。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楼市分城施策关键在顶层设计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