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总经理又落马了 中石油这事没个完

来源:新浪 时间:2015-03-18 15:36:29

  在上一轮国企改制过程中有一个独特现象,凡实行管理层持股的企业,腐败现象就明显变少

  李毅|文

  中石油集团总经理廖永远被调查,让各相关媒体的头条都变成一句“中石油腐败窝案余波又起”。事实上,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3月16日晚发布廖永远被带走的消息后,多位知情人士的评价是“早晚的事”——早在中石油前董事长、国务院国资委原主任蒋洁敏被宣布接受调查时,多名中石油内部人士就预言会轮到廖永远。

  知情人士指出,王永春和蒋洁敏于2013年8月和9月先后落马后,廖永远则迟至一年半之后才正式被宣布接受组织调查,令人有出乎意料之感。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在一系列反腐后,中国石油(行情601857,问诊)系统内、尤其是三大油系统内同级高管人才的缺乏。同理,三大油中部分高龄一把手的继续留任,也与此有关。

  既然高管群体腐败导致的窝案对中国石油行业影响如此巨大,当前研究中的各种国企改革方案中,是否有灵丹妙药能真正防微杜渐,让蒋洁敏、廖永远们变回“好同志”、“好领导”?也让国企中“潜伏”的腐败分子们悬崖勒马?

  2015年2月,中纪委第一轮巡视小组派驻26家央企,在一部分央企中发现了所谓利益输送现象,其实质即国有资产流失。的确,如果国企央企关键岗位、大权在握的人不能自律,监督又很难到位,则“致命诱惑”真的难以抗拒。这也是此轮反腐中腐败分子落马之众,令人乍舌的原因。中石油前董事长蒋洁敏、华润前董事长宋林,包括此次的廖永远,都是代表人物。

  那么,国企改革研究至今,腐败难题到底是否有解?

  先从传统的国企监督说起。中国的国企监督体系极为复杂,其体系设计的复杂程度也许可以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企业内部有党委监督、纪委监督、监事会监督、外部监事会监督、董事会监督、股东大会监督、还有上级纪委监督、内部监察举报监督等诸多环节和渠道。尽管如此,仍然没能遏制住腐败的势头。

  曾几何时,蒋洁敏、宋林等辈也都是“弄潮儿向涛头立”的行业精英,和“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好同志。就以廖永远而言,当年也是中石油重点培养的年轻干部,以指挥领导“塔里木石油会战”而载入石油史册。但为何终被腐蚀?原因正在于没有找到合理的国企制度设计。

  在上一轮国企改制过程中有一个独特现象,曾引起不少研究者注意。那就是凡实行“职工持股制度”(并非人人持股,而是以高管层为主的持股)的企业,腐败现象很少。

  难道高管持股真是遏制国企腐败的灵丹妙药?

  “内部人控制”几乎是现有国企体制下的必然产物,也是腐败滋生的源头。这一痼疾连高度市场化的西方企业也难以避免,安然就是例子。而高管持股正是迄今为止最能有效避免内部人控制的手段。

  光靠绩效考核和奖惩,无法真正有效地将内部人利益与企业捆绑。必须祭出“股权”这一利器,才能实现高管群体和公司“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当任何单独高管遭腐蚀时,最有力的监督者是他身边的其他持股高管。类似以往的“高管群体腐败”和“一人吃肉大家喝汤”的窝案,就会得到有效遏制。原因很简单,“堡垒最容易从内部突破”,腐败分子的堡垒也一样。即使一把手带头腐败,其余持股高管会全部跟随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因为高管持股后成为国企真正的主人,而真正的主人不会偷自己家里的东西。

  因此,当职工持股的正门为国企高管打开了,邪道歪门就容易关上了。这也正应了《潜伏》中那句台词:“走要走大道,大道风景好!”这是收音机里召唤余则成归来的暗号,也希望职工持股方案能够使国企中“潜伏”的腐败分子们真正的归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