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理性看待油价下跌带来的正面效应,并多加审酌、妥善应对,争取谋求更大更多的利益;同时,在看到利多的一面,我们也不能轻视一些负面的关系。
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低,仅在半年之间,国际两大石油基准价格双双下跌50%以上。5日美国纽交所2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一举跌破每桶50美元大关,创五年半以来新低;伦敦布伦特也一举跌破每桶55美元重要关口。(1月6日 中国新闻网)
几天前英国《金融时报》有篇新年全球预测文章,其中有这样的预测:“油价会跌破每桶50美元吗?”该报前驻北京首席记者金奇(JamesKynge)给出的答案是“会”,理由有二。其一是石油供应很可能会增加。美国页岩油行业尽管面临财务压力但仍有能力增加产量,而沙特阿拉伯和欧佩克其他成员国除了展开名义上的减产,也不大可能做什么别的。其二,当前需求增长将继续如2014年下半年一样疲软,中国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增长大幅反弹最乐观的情况也要在几个月之后才会出现,故而可预期油价将破每桶50美元。 金奇的话音刚落不久,纽交所原油期货盘就以“行动”来印证了这一预期。
全球油价大幅度下跌,无疑是全球经济和国际能源市场的焦点,或许意味着一个相对廉价的能源期间即将到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原油价格可能会导致国际经济政治情势的演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然,油价未来也不可能一直跌跌不休下去,市场力量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挥作用,跌得厉害将来可能反弹得更加剧烈。虽然说本轮国家油价下跌与全球经济成长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诸如指向俄罗斯、伊朗等政治角力的影响。而国际投资客大肆放空原油,也是产生了很大的助跌效果。油价跌得太深,对于石油生产投资及产油国来说,肯定伤害很大,这对于全球经济复苏来说,也是利弊并存、影响波及面可能还会扩大。
有观点认为,原油价格重挫有重创俄罗斯经济的“阴谋”。石油天然气及原油产品在俄罗斯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也是其外汇主要来源,盈余占到政府总收入的五成。油价暴跌将考验俄经济的承受能力,尤其是卢布汇率引发的金融效应。也有观点认为,本轮油价暴跌其实是一场石油价格战,是沙特阿拉伯等与美国页岩油行业的博弈。1月6日,沙特阿拉伯下调输美的原油价格,然对亚洲的2月份交期轻质原油价格则每桶上调60美分。“保护市场占有率”的欲望大于捍卫油价。许多人觉得,本轮国际油价暴跌,或者说原油价格博弈,对于中国及其他亚洲高耗油且依赖进口的国家来说,将是“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那么,中国会是本轮国际油价暴跌的得利“渔翁”吗?
过去油价高居不下,的确给中国带来了输入性通胀;而且,能源等资源性要素成本上升,也是制约“中国制造”对外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今,油价相对低位,对于中国工业经济成长肯定会有更多的利好层面,生产成本因而会有所降低,还有国内物价也将更趋平稳。另外,当前石油与原材料价格下跌,也令俄国面临经济财政困局,对于中国来说,两国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可能会更加强化,包括双边经贸及军事技术与安全方面的合作也会更为积极。
当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油价下跌带来的正面效应,并多加审酌、妥善应对,争取谋求更大更多的利益;同时,在看到利多的一面,我们也不能轻视一些负面的关系。
首先,目前全球石油多用美元来结算,油价波动与美元汇率变动关联很大,而我们的人民币输出管道仍然相对有限;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进程、路径,以及对外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还有与委内瑞拉等部分国家外债等等,都将面临着挑战和诸多考验。
其次,虽然油价低位对于许多欧洲国家,还有日本等油品需求国家来说,有利于经济复苏的一面;可对于许多产油国来说,则将面临着经济财政的重创,而这也翻过来会抑制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对于中国来说,比如石油及卢布汇率波动影响下俄罗斯经济困局,已经给在俄华商和中国出口企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有家温州企业加工3万多条羽绒服就亏了200多万元,一些“走出去”的华商也出现了资产缩水现象。
还有,环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都亟需中国把资源禀赋束缚问题放在相当重视的程度。我们必须加强能源消费需求的总量控制,提高能源供应能力、使用效率与技术进步。我们还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把握好国内能源供需情况和国际能源市场尤其是国际原油市场的变化,并提前布局、加强国际合作与共同开发,以保障我国的持久能源安全,而这些可不能因国际油价暴跌而有所松懈。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低油价时代”,增强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加快整体推进能源改革并相应地做好石油储备,如此才不会错失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中国也才能算上一个真正的得利“渔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