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双11”究竟还能走多远?

来源:搜狐 时间:2014-11-11 09:52:53

  转眼之间,一年一度的“双11”网购狂欢又开场了。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早就摩拳擦掌,作为“双11”的首创者阿里巴巴,从2012年销售额191亿元到2013年的350亿元,再到今年目标锁定500亿元以上,不仅赚足眼球,更赚够了真金白银。

  近日网上流传一张PS照,头像是马云,衣着是打扮华丽、挎着名牌包的女性,旁白是“我是败家娘们创始人”。还有一个四处流传的段子:物业的王大爷默默注视着这一切,思索良久,又点上一根烟,最终坚定地关掉了小区总电闸。那一晚,他为小区业主挽回了上亿元的财产损失。那一天是公元2014年11月11日……

  这些PS图片和段子在戏仿、调侃中,表达了人们对“双11”非理性消费的批判态度。阿里巴巴上市后,马云曾一语道破阿里成功的秘诀:“我今天想告诉你们阿里巴巴的商业机密,阿里巴巴70%的买家是女性,55%的卖家是女性,这就是我们主要的资源。”但他没有说的另一个秘密,就是无论“聚划算”还是“双11”,都戳中了现代社会非理性消费的要害。低价策略、降价促销是市场推广中永远不会过时的招数。“双11”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带有价格战性质的消费活动,直到今天,各方仍以价格战作为看家法宝。

  这场电商发起的价格大战,究竟能走多远?这又将给消费形态、产业发展带来什么后果?这样的败家狂欢,真的好吗?这些问题,无论多漂亮的销售数字,都无法回避。

  早在去年,关于“双11”的批评声音就不绝于耳。相关问题主要集中于三方面:一是卖家采取“先涨价后降价”方式虚构优惠促销;二是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存在消费陷阱;三是快递业不堪负荷,“快递变慢递”。

  笔者在去年就指出,这种电商刻意制造的消费狂欢,充其量只是营造一种“非理性繁荣”,并不符合网络购物的优势特征。在一个鼠标点点就可购物于千里之外的时代,人为地把一个阶段的购物需求凑到一天,除了为电商带来销售额和现金流,能有多大意义?

  今年的“双11”,上述问题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或者可能愈演愈烈,只能拭目以待。但可看到,以前对电商来讲可能是有利的方面,目前也在转化为“负资产”。比如,销售额越高对阿里巴巴来讲并非会越高兴。因为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后,许多消费者平时把钱放在余额宝,购物时再从余额宝转走,那么消费越集中,转走的钱越多,对余额宝的压力就变得越大。严重的话,这可能出现类似银行挤兑的效应。大概也因为这样,阿里日前又推出了仅限在天猫消费的“天猫宝”,试图达到资金“一个口袋出一个口袋进”的目的,以降低风险。

  不过也要看到,在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纷纷上市的背景下,“双11”已经很难退出舞台。各家电商都需要这个庞大的消费活动来展示自己的实力,来告诉投资者一个美好预期。只要“双11”还能推高销售额,制造狂欢景象,电商就难以自拔。

  既然如此,“双11”该怎样完成一场自我变革,才能避免被消费者吐槽、抛弃的命运?降价促销,这对电商、卖家以及消费者来讲都有好处,何况不降价“双11”也红火不起来,所以这一点暂可不论。但在降价促销之外,各方可以做的事情实在不少。

  比如,电商搭建促销大平台外,还有责任打造一个更好的购物环境,遏制虚假促销、假冒伪劣现象,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又比如,管理部门的监督水平要跟得上电商发展的步伐。近日国家工商总局约谈电商,国家质检总局抽检电商产品,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日前,国家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风险监测中心落地杭州,这为探索电商时代的产品质量监管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尽管如此,目前在产品质量监管和执法上,还会存在跨地域、跨行业等现实问题,有待制度跟进。

  总的来说,“双11”不能仅是一个败家狂欢、降价盛宴,电商除了通过这个“消费节点”展示电子商务的实力和前景外,更应从组织发起这个庞大消费活动,来展示自身有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消费产品,从而推动电商产业的良性发展。只有这样,“双11”才能走出打折降价、恶性竞争的野蛮生长路径。(作者系时事评论员)

作者: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