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公安等部门不断加大防范和打击力度,通讯信息诈骗却陷入“打不胜打、越打越多”的尴尬,当前信息诈骗手法翻新速度加快,发案数量急剧增加,范围覆盖全国,数百万、上千万甚至数千万元的大案屡有发生,诈骗数额屡攀新高。而若干诈骗团伙则呈现集团化、专业化操作模式。
其实,从最初的中奖、房租汇款,到网银升级、邮包藏毒、退税补贴,再到冒充公检法人员、冒充税务人员、伪造网上通缉令,如今通讯信息诈骗类型已扩展到数十种,并且从过去“乱枪打鸟、漫天撒网”向“锁定信息、精准下套”转变,特别是各路诈骗团伙的骗术不断翻新,“剧本”日渐完美,“演技”也堪比“影帝”,其欺骗性更大、靶向性更强、社会危害更严重。公安部数据显示,2011年、2012年、2013年全国通讯信息诈骗分别发案10万起、17万起、30万起,年均增长70%以上。近三年来,每年通讯信息诈骗发案约20多万起。如此之高的发案数,显现出电信诈骗已非小打小闹,而是已经无孔不入、无缝不钻,成为高发性、多发性案件。
此外,伴随电信诈骗发案的爆炸性增长,通讯信息诈骗所涉及的金额也屡创新高。公安部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民众每年因通讯信息诈骗导致的损失达100余亿元,平均单笔金额超过5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北京因通讯信息诈骗犯罪导致群众经济损失13亿元,浙江近8亿元,上海为5亿元,重庆为3亿元,天津为1.8亿元,长沙为1.16亿元。由此可见,电信诈骗分子的“能量”之大不可低估,电信诈骗给民众带来的巨大损失也不能无视。与此同时,目前各地通讯信息诈骗的破案率不足5%,在被破获的案件中,赃款追回率同样不足5%。现在来看,或许正是由于违法成本低、警方破案率和赃款追回率低,导致诈骗分子更加肆无忌惮、猖狂作案。
电信诈骗案呈爆炸增长之势,除了上述因素外,还在于诈骗团伙也在不断“创新”诈骗手法和方法。比如,针对不同群体,诈骗团伙会拟定一环扣一环的诈骗“剧本”,对诈骗团伙的话务员进行培训,其中有“主角”有“配角”,还有一些“场景”,步步设套,群众稍不小心就会上当受骗,甚至很多接受过防范宣传教育的人员及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公务人员也照样上当受骗。但是,由于目前针对电信诈骗尚缺乏综合有效的防范、打击手段,此类诈骗犯罪已经呈现比传销犯罪更明显的顽固性、反复性、危害性。但反过来看,电信诈骗犯罪高发,也表明警方在打击电信诈骗的能力和技术上有些滞后。
值得注意的是,电信诈骗犯罪之所以“成功率”高,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每年几十万名被骗者背后,是犯罪集团拨往手机和固定电话用户的海量诈骗电话。比如,公安部刑侦局在侦办的一起专案中,五个月内就截获2400万个诈骗电话。360互联网安全中心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被用户标记的诈骗电话高达7596万个。今年1月至5月中旬,天津警方“防范通讯信息诈骗语音反制诈骗平台”共采集到境外呼入天津的国际主叫话单数为1410万次,远超正常的月均约30万次,其中绝大部分为诈骗电话。从上述情况看,电信诈骗的“源头”首先来自于诈骗电话。既然有很多电话已经被确认为诈骗电话或者疑似诈骗电话,电信部门为何就不能果断“切断”诈骗电话的来源呢?
民众因电信诈骗每年蒙受高达上百亿元损失的情况不能再持续和发展下去。针对电信诈骗团伙呈现集团化、专业化操作的趋势,防范打击各类电信诈骗已经刻不容缓。各地警方应当将电信诈骗纳入专项打击范畴,要像大力扫黄、扫毒一样,集中优势警力,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与电信诈骗分子展开较量。通过严厉打击,还电信领域一个安全、干净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