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就是像“贞节牌坊”,一旦立起,就不易推倒。很多人会说,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运用同样的句式,也可以说:社会舆论绑架了限购政策。当前,批评高房价、憎恶房地产,事实上已为社会舆论的主流。凡是打压房价的政策与措施,舆论都是欢迎的;凡是不利于打压房价的政策与措施,都是被讨伐的。
近日,南宁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发文:从2014年4月25日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的北海、防城港、钦州、玉林、崇左5市户籍居民家庭可参照南宁市户籍居民家庭政策在南宁市购房。
此消息一出,立即掀起轩然大波,媒体纷纷炒作,将其定性为:放松限购第一枪。这么一来,南宁当局压力可就大了。南宁房管局相关人士立即表示:此次购房新政的出台,不是对现有调控政策的修改,而是北部湾经济区城镇体系同城化的一个实施步骤。目前,南宁市仍然严格执行限价、限贷、限购等政策措施。
由此,再度证明一点:限购令,易出,难退。这一政策,始于2010年4月的国十条,第一次升级于当年的9.29新政,第二次升级于2011年1月的国八条,第三次升级于2011年7月份的国务院会议。先后共计有47个左右的城市出台限购令。
其中包括3个直辖市(除重庆)、26个省会城市(除拉萨)、5个计划单列市,还有佛山、珠海、三亚、苏州、无锡、徐州、温州、绍兴、金华、衢州、台州、舟山等。其中浙江共有8个城市入列(全省共有11个地级市),在省域中城市数量最多,结果也正好是:2011年下半年以来,浙江片区成为全国楼市最冷的区域。
中国的限购令,是行政管制市场的“典范之作”,即便放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极其罕见的。在近现代史上,只有韩国曾在住房短缺的1970-1980年代实行过“一户一宅”制度。我国限购令,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缓解住宅供应不足,而是为了稳定房价。
在具体实施过中,确实抑制了部分投资投机需求,但同时也误伤了部分合理的自住需求。关键是,伤害了市场机制。从经济手段看,抑制需求的主要工具有两个,一是加税,二是紧信贷。而限购这类行政干预手段,实为下策。
很多人会感到疑惑,如今像浙江板块楼市持续低迷,甚至温州房价连跌三年,为何还不取消限购?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了限购令还不退出?
只因,限购就是像“贞节牌坊”,一旦立起,就不易推倒。很多人会说,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运用同样的句式,也可以说:社会舆论绑架了限购政策。当前,批评高房价、憎恶房地产,事实上已为社会舆论的主流。凡是打压房价的政策与措施,舆论都是欢迎的;凡是不利于打压房价的政策与措施,都是被讨伐的。而取消限购,至少从短期看,是不利于打压房价的,所以注定会被讨伐。
也就是说,限购令站在了一个道德制高点,正如贞节牌坊。原本,部分城市出台限购令时规定了退出时间,比厦门、青岛、济南、长春、贵阳、石家庄、金华等就曾明确提出限购截止日期为2011年12月31日。而2011年底,全国市场已经普遍降温,房价由涨转跌。但即便如此,最终这些城市还是没能、不敢如约退出。
过去三年左右,诸多城市都想放松限购,其中少数动作较大,结果立却招致狂轰滥炸。最典型的是,2011年10月11日,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下发 《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五条措施,其中四条内容皆放松限购,这是全国第一个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为限购松绑的城市。结果非常悲惨,迫于来自于媒体舆论和上级部门的强大压力,当地政府被迫于当天晚上收回成命!
分析至此,大家也就可以理解,南宁当局为何急吼吼的表态:没有放松限购。然而,事实确实放松了。只不过,南宁当局采取的方式比较讨巧,找了一个比较好的借口: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的有关规定,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发展推进方案》精神。
城市群、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同城化,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城市发展必然趋势。而且,今年3月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逐步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仅要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也要放宽大中城市落户条件。而限购令,是以户籍为主要门槛。在同城化的推进过程中,淡化城市之间的户籍界限,也就等于是降低了限购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