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在农产品(000061)上,比如日本在2006年设立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限制了中国的农产品在日本市场的发展。日本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这一制度影响到山东、辽宁、浙江、福建、河北等主要出口地区的5000多家企业,中国国内有声音将其视作技术壁垒,这大大增加了中国农产品生产的成本,仅仅在检测上就要消耗很多资金。中国生产的蜂王浆成为最早受到影响的中国产品,当时中国的蜂王浆生产企业遭遇了退货。但国家保护国民的人身健康,这是必须承担的责任,中国的企业与农民能做的,是提高农药、兽药的检测技术和设备水平,出口企业改进管理模式,总之一切与国际标准接轨,除非舍得放弃日本这个市场。对中国企业来说,与其说是技术壁垒,更适合说成是“国际考试”。
但面对国内市场时,则生产方不会受到如此繁琐的束缚,更多时候,连相对较低的国内标准都达不到,却通过权力寻租的方式,得到有关部门的默许而走上市场。这种双轨制现象,已经随着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发而日益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人们对此诟病很多,但埋怨归埋怨,有效改动之举犹如所有领域的改革一样,沉疴重重,难以迈步。
而距离公平走得更遥远的是,特供食品纷纷走进机关食堂,特供蔬菜、特供肉食并没有一个国家层面上的标准对其进行细致规划要求,但其生产过程中伴随而来的毒性危害,无疑大大少于市面上的同类产品。这悄无声息地证明了,政府知道国内食品的不可靠,购买时可以不计成本的话,肯定选择污染少的特供食品。通胀之下,普通民众在食品支出上感觉负担日益加重,菜市场和超市里的有机食品货架因为价格高昂而问津者少,可见多数民众在收支衡量的基础上,还是放弃了没有使用农药的绿色农产品,仅仅因为它们贵。
坠落的食品安全标准
根据一位曾经为河南速冻食品企业做过营销顾问的业内人士向媒体透露,2005年后,行业内发生了几个知名品牌被查出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问题,河南速冻行业便由几个带头人开始联手运作改变国标了,当时有企业还将其参与制定行业国标的行为,用于展示其行业竞争力的一部分。所以,此次速冻食品新国标放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要求,被指是速冻行业企业的共同呼声。这被人称之为几个大企业绑架了一个行业,大企业们联手参与改变国家标准,降低了生产成本,或者说转嫁了生产成本。
不仅仅是速冻食品行业,国内几乎所有的制造行业,都无可避免出现行业被企业绑架的现象。市面上,就有“一流企业卖标准”的说法。如此,在保护企业和行业利益的同时,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同时,因为利润的容易获取,企业疏于在科技上追求进步,这会使企业逐渐失去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王丁棉在今年6月曾指出,蒙牛出口被退回来,牛根生走后门,出口转内销,把2500吨退回的牛奶推到广东。
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出口为主,越改越低的国家标准肯定不适合中国经济的发展。虽然有企业在生产出口产品时用的是国际标准、或者对口国家的标准,这些标准都比国内标准严格。但消费者在信息发达的时代里已经可以轻松拥有选择的权利,从海外奶粉代购业的发达,可见一斑。
在制定国家标准时,要普遍听取业内的看法,公开意见征集过程,而不是依靠几个大企业、几个学者闭门制定出来。
当前,中国产品在安全问题上,比如何订立更加合理的国家安全标准更急迫的是,如何执行既有的法规,使产品在最低限度上落到安全底线上。仅仅从“思念”速冻食品屡次被消费者们吃出各种异物来看,在高温下可以被杀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算得了什么呢,100摄氏度的沸水温度对于消除烟头、创可贴是无力的,更不用说金属和玻璃了。
不论大小,从一杯牛奶,到一栋大楼,在各自的生产过程中皆受到政府相关部门在质量和安全上的监督。这些各自领域的专业质检部门,在各行业的人看来,都是以权力获得丰盛利润的场所。很多所谓的检查,只是走过场、吃饭、收钱、娱乐的事而已,钱花到位了,检验通过的红章一个个盖下来。谁来约束执法者不徇私枉法?这是再多的国家标准也无能为力的。
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水饺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事件后,思念食品副总经理称:“按照新的即将生效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被检出有问题的水饺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是达标的。”他还透露,食品安全标准就要降低了。
被停售的思念水饺符合“新国标”?可是,所谓的“新国标”现在仍处于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尚未正式实施。在新标准生效之前,企业理应按照老标准执行,相关部门也理应按照老标准来进行监管。思念祭出“新国标”来,又能为自己开脱多少责任呢?莫非思念与时俱进,已经提前按照“新国标”生产产品了?假如“新国标”不是越调越低,而是越来越严厉,思念还可能以此来为自己的问题食品辩解吗?
思念水饺出了问题之后口口声声拿“新国标”来为自己辩解,由此可见,“新国标”应该颇受某些食品企业欢迎,特别是颇受某些问题食品企业的欢迎。通过强化监管来提高产品质量是很辛苦的,甚至还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而通过降低标准来使问题食品“合格”,却是举手之劳。如此“先进经验”如能予以推广,则地沟油、三聚氰胺奶、染色馒头成为“合格食品”指日可待,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势头必能得到极大遏制。这并非没有先例,中国乳品安全新标准被指倒退25年,一举成为“全球最差乳业标准”便是明证。
“新国标”尚未实施,却已经成了一些问题食品的“挡箭牌”,如果“如期实施”,岂不会令不少企业“弹冠相庆”!
食品安全及环保专家董金狮介绍:“过去我们国家的食品只是有卫生标准,而忽略了安全标准。比如大肠杆菌、各种微生物,认为这些东西危害比较大。但是现在看来这些东西在人体内都是存在的。现在逐渐转向安全标准作为重点,卫生指标适当下降,一些对人体危害不太大的微生物的指标适当放宽是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的。”原来,“这些东西在人体内都是存在的”,因此“卫生指标适当下降”是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的。可如此逻辑能成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