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任市委书记阮成发,近日在和人大代表们座谈时,脱口说出一句很有传播力的话语——“不搞大建设对不住这座城市”。斯言既出,引来议论纷纷。这位称自己知道在网络上被称为“满城挖”的市委书记,表态要顶着骂名将城市建设进行下去。
单从言语风格来看,武汉的新任书记颇有个性。坚称从长远而言一场“大建设”是对市民、对这座城市“负责”,也是一个地方主政者的明晰态度。外界的议论若脱离了武汉的实际,只凭官员一句容易吸引眼球的话语来论事,那么实际意义确实有限。
今天,我们想探讨的是,为什么地方官员推动城市建设容易招来非议?这里所说的非议,倒不是指因施工产生交通堵塞、扬尘笼罩等实际问题引来的抱怨,而实在是因为近些年里许多地方的城市建设没有留下一个好名声。
按道理,城市建设是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城市建设的进程,城市面貌在不断发生变化。城市经过规划、建设后投入运行并发挥功能,提供服务,为市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保障市民正常生活。从这些道理来看,人们应该欢迎城市建设,而不是非议多多。
平心而论,这么些年来,众多国内城市面貌改变很大,大大提升了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这是必须肯定的建设成就。故意否认这一点,或故意不看到这一点,不是一种客观公允的态度。
那么,为什么不少地方的城市建设仍留下不少骂名呢?根本原因在于,在一些地方,城市建设的出发点是有问题的,不是基于民众利益,而是从官员政绩本位出发。而人民群众的眼睛确实雪亮,尽管房子盖了、道路修了,但民众往往不领情,甚至诟病甚多。
不少地方官员热衷于城市建设,当然不是无缘故的,一则城市本身需要建设,二也是因为有限的公共资金用在建设城市上,比之在另外一些领域下工夫,比如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更容易看出成绩。就像一个大学校长内心里更有动力盖大楼一样,比之短时间里难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生素养提升,漂亮的教学大楼往往更能彰显大学管理者在职的成就。重视“硬”实力,忽略“软”实力,几乎成为一种通病。
也正因为一些地方城市建设的出发点有问题,在过去的若干年间,“伪建设”与过度建设问题较为严重,更出现了大量的形象工程。一些地方对密切关系民众利益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居住环境问题重视不够,但同时却严重超越自身经济承受能力,不讲投资效益建设行政中心、豪华办公楼、中央商务区、步行街、大草坪、大广场、主题公园、高尔夫球场、“亮化美化”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这样的后果,即是一些城市在不断建设,民生却未改善;城市的表面变漂亮了,民众的幸福指数却在下降;城市的形象工程在不断增多,城市的发展潜力却被提前透支,土地被严重浪费;城市中到处是“起吊机”经济,总体发展却失衡了……于是,城市主政者可能升迁了,民众的骂声也增多了。
城市的建设,还常常伴随着一轮轮的拆迁过程。城市建设本身背负的骂名,与一些野蛮的强制拆迁行为是分不开的。这些年来,强拆成为国人心中无法抹去的痛、无法忘却的伤痕与记忆。美好的城市建设,如果是与偏离文明的野蛮行为结合在一起,又怎会赢得舆论的赞许?
再看一些城市的建设过程,即便是在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规划无章、随意施工等现象也是不胜枚举。许多马路像被安装了一条条拉链,今天拉开,明天合上。施工单位随意“开膛剖肚”,道路上一年中常常是大半年尘土飞扬——可以说,城市建设的管理方面值得反思之处不少。这样的城市建设,又怎么不会使得民众心生怨言呢?
诚然,城市建设不能被“妖魔化”,城市建设需要得到正名。而这种公共服务能够被正名之日,也将是建设目的真正以人为本之时,是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之时。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以民为本的城市建设,终将赢得民众的赞许,而非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