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扶持粮食生产,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惠农政策,但本报记者调查后发现,面对不断飙升的工价、农资生产价格和灾害性天气,粮农的比较收益仍在下降。各地粮农开始弃耕外出打工,或者转种经济作物,给我国粮食生产带来隐忧。
如何破解国内粮食生产困境,已成当务之急。
隐忧篇
承包70亩地四年未赚1分钱
种了三年小麦、连续亏损三年后,在河南省鹿邑县承包了70亩农田的吴文华终于开始动摇了,今年他留出了几亩地做实验,分别栽种上了葡萄、大葱,“现在看来葡萄收成不错,”吴文华说,“如果可以的话,今年小麦收割后就缩减种植小麦的数量,改种葡萄。”
4年间,吴文华算下来支付当地农户土地承包费和工时费高达35万元,他也每天在地里劳作,但基本上未能赚到一分钱。“给当地农民义务打工了4年。”吴文华自嘲地笑道。
“个体农户种植一亩小麦的成本是415元,而我们承包户除了土地租金外,种植成本是450元,”吴文华说,“以前我也觉得规模化种植的成本肯定低于个体农户,可事实上恰好相反。”
农田改作他用比比皆是
记者昨天在吴文华承包的土地里看到,有几亩地已经变成了塑料大棚,里面种上了葡萄。“从今年开始,我要改变单一种植粮食,”吴文华说,“推广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否则就不租地了。”
据了解,种植葡萄第一年的投入是建塑料大棚,每亩地的成本是4000元,从第二年开始,塑料大棚建成后每年的后续成本投入在1500~2000元左右,而每亩地每年的收入大约在5000元左右,“这样每亩地第一年能赚1000元,从第二年开始每亩地能赚3000元。”
但葡萄很难大规模推广种植,“种植太多的话,会把葡萄的市场价格给砸下来,”吴文华说,“除了葡萄外,我还计划种植一些大葱等经济作物。”
记者在豫东一带看到,跟吴文华一样,超过80%的农田承包户,在承包了土地后都不再种植粮食,转而种植一些经济作物。
一些个体农户也有放弃种植粮食的苗头,在豫东贾滩乡烟叶站附近的几十亩耕地,已经全部被种上了烟叶,“烟叶是经济作物,每亩地大概有几千元的收成,”一村民告诉本报记者,“相比小麦只有几百元的收成,当地农户肯定更愿意种植烟叶。”
记者近几日连续走访安徽、河南等地,发现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并没有随着国家粮食补贴的提高而提高,“种粮不赚钱”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的共识。正是如此,农田被改作他用的比比皆是。
对策篇
现状1
农业补贴分散 口粮补贴不够
如何破解粮食生产的困境呢?农业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郑风田(微博)教授表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方面,国家要加大粮农补贴,同时要将补贴政策细化落实,现在国家补贴按照耕地面积进行补贴,一亩地直补100多元钱。要有效提高粮农收入,就要加大口粮生产补贴,在未来2~3年内,使得一亩地的补贴可以提高到200~300元,使农民种一亩地能有1千多元的收入。
郑风田表示,目前国家的三农补贴每年有1000多亿元,但是由于当前的农业补贴政策像撒胡椒面一样,什么都补,面太广,例如种蔬菜和经济作物也补,家电下乡、建材下乡也补,购买摩托车汽车也补,很混乱,最终分摊到粮食种植上的补贴,力度是不够的。事实上,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本身利润较高,是不需要补贴的,家电下乡的补贴,最终也进了家电企业的腰包,而种水稻和小麦,产量难以大幅提高,价格又受调控,利润有限。
专家建议重点扶持口粮种植
郑风田认为,国家应该加大对稻谷、小麦这些基本口粮品种的种植补贴。国家要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将基础设施保护好,并将粮食安全保护范围由广义的粮缩小到口粮上,保护口粮供给是粮食安全战略中的重点,重点保护口粮的保护力度。
现状2
农村管理松散导致水利失修
最近几年,国家对扶持三农的力度明显加大,然而,农村水利设施和种粮环境却没有明显的改善。
记者在湖南省汨罗市和湘阴县调查发现,目前农村的大部分水利设施用的仍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水库和渠道,不少都年久失修。很多稻田因无水灌溉,因此被弃耕。
据汨罗市三江乡金桥村村支书汪仁才介绍,如今,政府单是直接打入农户存折账户里的各种各样的直补金,一年就有120元/亩,然而这些资金到户后,很难用来统一改善水利设施等生产条件。
据金桥村村民方小平介绍,种粮直补金等原本是用来补贴种粮户的,但是实施起来,却出现了很大的偏差。由于直补金是按每家责任田数目打到户的,最终出外打工的人和在家种地的人得到的直补金是一样的,直补金对鼓励农民种粮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
专家建议建立农村水利共同体
郑风田表示,农业补贴应改变以往按耕地补的方式,根据农民种粮的实际情况来落实补贴,例如种一季补一季,种两季补两季,鼓励农民多耕种;应改变目前按户头补的情况,可以按农户卖粮的情况来进行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