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21世纪头十年:中国品牌的14个关键词

来源:管理学家 时间:2011-01-17 11:31:03

十年前,为了争取外资的青睐,中国企业以无知的慷慨把自己的品牌送给了对手进而被雪藏,十年后的今天,他们又为争回自己的品牌不惜血本。娃哈哈与达能、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上海家化与庄臣都为品牌回家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官司,而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功败垂成则凸显出政府呵护民族品牌资产的良苦用心。

为了打造和提升品牌资产,品牌形象、品牌个性、品牌价值、品牌定位这些原本干涩的名词一下子变得如此亲切,刺激着中国企业家的热情。“最有价值的品牌评估”更是把这股热情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民族品牌VS国际品牌

自从打开国门“引狼入室”后,国人就开始担心民族品牌的命运。十年来,民族品牌一直是中国人最关注的又最感到切肤这痛的话题。民族品牌与国际品牌的较量也一直牵着国人的神经。

十年来,几乎所有的世界五百强都进入了中国;十年来,民族品牌与国际品牌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争斗,这是一场不平等的竞争,也是场没有终点的竞争。竞争伊始,民族品牌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几乎屡战屡败,但却有着屡败屡战的精神,吃尽了苦头,交够了学费后,民族品牌日渐成熟,胜负的天平开始和向希望的方向倾斜,国际品牌的不败神话开始打破,如今中国市场涌现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民族品牌群,如海尔、格力、美的、华为、中信、百度、腾讯、李宁、伊利、娃哈哈、茅台、王粮液等等,“土狼”正在慢慢向“狮子”转型。

在民族品牌捷报频传的同时,并非一切尽如人意,民族品牌也存在诸多弱势领域:如汽车业、服装业、手机业、奢侈品行业等。但总体来说,民族品牌经过市场的洗礼后,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背景下,不断壮大并开始收复失地。从盲目崇洋到信赖国货,从仰望世界五百强到涌入世界五百强,中国企业已开始反攻,现在只是开端,好戏还在后头。

网络品牌

在传统领域,中国品牌与跨国品牌的差距是先天不足造成的,因为起跑线不一样,但是在互联网领域,差距则小很多。因此,决战互联网是中国企业最有可能取得胜绩的地方,而事实上,十年中,网络成就了中国民族品牌的骄傲,网络品牌成为民族品牌阵营中最大的黑马。十年前,它们有的刚从襁褓中诞生,有的还没有问世,但是十年后的今天,它们已然长成巨人。

在尚处于跑马圈地阶段的互联网世界,中国品牌战绩非凡,百度在中国市场把被神化的谷歌边缘化,新浪搜狐雅虎击退,腾讯把MSN甩在后面、当当硬生生从亚马逊口中夺取市场,阿里巴巴则力敌ebay……可以说,在网络领域,民族品牌比跨国品牌风头更劲。疯狂的网络改变了市场版图,正如李宁的广告语所宣扬的:一切皆有可能。

营销战略篇

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者行为和品牌观念,导致了特定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十年来,中国市场营销竞争战略和策略,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营销战略的根本总是是竞争模式,上述的关键词其实是不同营销竞争模式的缩影。

标王

“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这是中国标王的真实写照。

标王是中国营销竞争中最独特的现象,标王现象背后是中国人最朴素的品牌逻辑:中央电视台是最权威的媒体,能上中央电视台打广告的品牌是最有实力的品牌,当然也是最值得信赖的品牌。企业家深暗其道,因此,每年的标王之争总是最令人关注的话题,竞标标王本身对品牌也是最强有力的宣传。

标王现象同时也折射出中国企业品牌意识、竞争战略和策略的单一性。似乎树品牌就是争标王,因此,成也标王,败也标王,曾经红极一时的品牌,能够持久的寥寥无几。标王的陨落也使消费者对标王的态度也从悄然发生着变化,开始意识到天价的广告费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而中国企业家似乎也在逐渐明白,没有好的产品,再响亮的广告也是不持久的,品牌之路没有捷径,想通过标王成就品牌,这条路越来窄。这正应验了科特勒的一句名言:没有伟大的产品,就没有伟大的品牌。

价格战

价格战是中国企业营销中最常用的策略。价格战的本质是成本领先战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最可以依赖的是低成本,而中国人最常见的消费观念是价廉物美。为了与跨国公司的高高在上的品牌形象与定价策略相区分,价格战也似乎是最合适的备选策略,于是,价格战成为中国市场最具人气的竞争工具。

价格战对中国企业来说,不仅仅是营销策略,更是营销战略,是它们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利器。但是价格战也如同武侠小说中的“七伤拳”一样,先伤己,再伤敌,伤敌十分,自损七分。经过价格战洗礼的行业,往往成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同时也是民族品牌成长较好的行业,但行业的利润水平相对偏低。

本土化

十年间,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速度、密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中国复杂的经济、制度环境,多层次的消费市场,多元的消费文化,多变的消费模式,使得跨国公司在中国总有些水土不服,因此,脱掉洋装换马褂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关键问题。十年间,跨国公司在本土化方面已有了长足进步。从取中国式的品牌名,使用中国人做代言人,到运用中国文化进行广告宣传,再到从中国文化中撷取灵感设计专门针对中国消费者的产品,跨国公司放下高贵的身段,一步步淡化着它们的异国身份,争取中国消费者心灵深处的文化认同。

作者:  责任编辑: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热点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