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壹周刊》在其14日出版的刊物中声称:包括霸王洗发水在内的多个品牌洗发水,均被验出含有二恶烷,一时间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消息在各大主流媒体中不胫而走。事件爆发后,有专家解释:二恶烷在洗发水和沐浴露中普遍存在,而霸王洗发水所含的二恶烷含量极微,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即日霸王方面将洗发水样本送至第三方检测机构检验,经证实霸王洗发水中所含的二恶烷确实不会对消费者健康产生危害;今日,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上亦公布了霸王洗发水的二恶烷含量数值,结果显示,10个批次的样品中,二恶烷的最高含量为6.4ppm,再次确认了产品的安全性。
反观事件发展的过程,其实霸王并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被发现含有二恶烷的洗发水,只能说事继早前爆发的强生二恶烷事件的一个延续,但何故强生的二恶烷事件会被轻描淡写带过,而霸王事件则引起轩然大波呢?既然是行业普遍现象,何故责任归咎于霸王呢?种种问题正反映着日化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重重阻力,特别是国内企业,实力难以匹敌。
霸王受困,关键在于无量化标准
霸王的安全性在检测过后已无半点疑问,但检测不难,问题关键在于消费者在初始接触“二恶烷”名词的时候,已经先入为主地认定二恶烷的危害性,而我们亦缺乏明确的国家标准说明,致使消费者无据可寻,只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来对待,对霸王投以不信任票。即便是在真相大白以后,消费亦未能解除心中对于霸王的芥蒂,甚至造成了消费者对行业产生了集体恐慌。
所以换个角度说,霸王实际上是承担了整个行业的责任,毕竟消费者是不能离开日化产品的,所以只能自我安慰地舍弃一个所谓的问题产品,然后继续自欺欺人地用着那些自我感觉安全的产品,周而复始......而霸王则在这场风波中只能去承受损失。即使风波过去,影响也难以平复。而其它均含有的产品,可能既忐忑,也欣喜;忐忑是自己也有,只是消费者还不知道,欣喜是终于把这个发展极快的对手置于险境。
媒体的夸大混淆消费者视听
存在二恶烷,《壹周刊》的确报道了情况,但对于行业状况,《壹周刊》似乎并不熟悉。按道理,《壹周刊》在报道二恶烷事件前应该要对行业普遍情况有一个详细调研,但为何《壹周刊》在报道中却把霸王洗发水描述成行业个案,而没有站在媒体的高度去审视整个行业的问题呢?同期出现的包括飘柔在内的品牌却不提,特别是国内某些媒体,一拥而上,既不求证也不理会,先上一个大标题,到底影响了谁没人理会;而消息被证不属实后,责任媒体即刻澄清,但还是有一些在“持之以恒”;而面对着行业的标准缺失,《壹周刊》把致癌的事实说得言之凿凿,请问根据何来呢?国内媒体大面积报道,以何考证?而在此过程中未经确认的消息一再被转载,已经确认的国家通报却置之不理,又是为何?的确,流言猛于虎也!
事件引发的深思
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霸王应该预见到危机发生的突发性,所以行业的标准才更为重要;目前正因为缺乏标准,才频繁引发类似日化产品风波,造成公众的恐慌。明确标准之后,企业有法可依,才能最大程度地对公众的身体健康负责。同时,还可以避免因为没有标准,而引发的行业内部恶性诋毁和商业斗争,这对维护日化产品市场的公平、健康发展,公正对待国内和国际企业都是有好处的。
而信息来源也应该是需要考证的,究竟是先确认再传播,还是先传播再确认,或者说以严谨的眼光重新审视,这都是需要大家一起客观思考的。否则,发生在谁的身上都是难以接受,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